词条 | 墓碑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墓碑立于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碑。墓碑起源于先秦用来悬棺下葬的木桩,亦称丰碑。《礼记·檀弓下》:“公室视丰碑。”郑玄注:“丰碑,斫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卢,下棺以𫅦绕。”到汉代,石碑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木碑,并且待棺下葬后,其丧家或亲朋好友、门生故吏在碑上刻辞以纪念死者,遂成专为死者歌功颂德的墓碑。《释名·释典艺》:“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因墓碑立于墓前神道端,故又称“神道碑”,亦称“墓表”。《碑版广例》卷九:“墓表与神道碑异名同物,故墓表之有铭者亦多。”墓前立碑之风,东汉时盛行,魏晋时期提倡节丧薄葬,树碑立石之风遂销声匿迹,南北朝时期又重新流行起来。以后历代相沿。圆顶的碑石叫墓碣。原本作“楬”,周代已有。《周礼·秋官·蜡氏》:“若有死于道路者,则令埋而置楬焉。”楬的原始形状是一小木桩,用于书写死者的姓名。后来改为石质,遂通用 “碣”或 “嵑”。 墓碑又称“碑”或“墓表”。竖立于坟墓前或后,以表彰死者。如竖在墓道上的,又称为神道碑或神道表。墓碑一般刻有死者姓名、生平等文字。墓碑起源于下葬时用来牵引棺椁的丰碑。《释名·释典艺》 曰: “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建于道之头,显见之外,名其文,就谓之碑也。” 至于碑刻的出现,则始于东汉初年。宋欧阳修《集古录》说: “至后汉以后始有碑文,欲求前汉碑碣,卒不可得。” 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也指出: 刻辞之碑始于东汉之初,而盛于桓灵之际。由于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宫室勋贵重视上冢礼俗,讲究坟墓建筑,再加上当时炼钢技术的进步,坚利的钢铁工具便于开凿和雕刻石材,于是在建造石祠、石阙、石柱的同时,也流行以坚固的石碑代替从前易朽的木制墓牌。到了魏晋时期,禁止墓前树立碑阙。至此,东汉盛极一时的墓碑顿时松弛。至南北朝时期,此风又重新兴起。隋唐以后,墓前树碑之风又大盛。墓中还多埋有一块与墓碑内容相同的 “墓志”。它们上下对应,成为唐代以后墓葬刻辞的主要形式。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