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墨翟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34 墨翟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博通历史文化典籍,到处奔走,希望得遇明主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终不见用,后荐门徒到各国作官,推行墨家政治主张。墨子思想体系反映了小生产者阶层的利益,主张保护小生产者私有财产,积极开展广泛的社会互助(包括劳力、财力、智力)活动。主要政治主张有:1.非攻兼爱,主张废除战争,认为战争使国家遭受损失,百姓受害。反对“强凌弱,众暴寡”的侵略战争。非攻的理论基础是“兼相爱,交相利”,天下之大害者皆缘于“别相恶”; 2. 尚贤、尚同: 认为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反对贵族世袭制,倡议保障民众参政权利,达到一定的民意集中;3. 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主张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4. 非命,但不排除鬼神的监督作用,追求“天志”,“明鬼”理想;5. 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反对生活奢侈和礼乐虚文,主张“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生活以自苦为极则,提倡薄葬,纪律严格,精神勇武,能赴火蹈刀,曾从齐出发,步行十日十夜赶到楚都,止楚攻宋。墨子学说对当时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 “显学”。


020 墨翟约前468—前376

战国初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鲁国人,但他一生活动较长的时间在宋国,曾为宋大夫。出身下层,尝为工匠,技艺与当时的鲁班齐名。墨子和他的学生及信徒,不仅构成了一个学术上的派别,而且亦成为一个有严密组织和宗教色彩的社会团体。在文化观念上,墨子是以周礼为代表的古代文明及儒家的批判者。现存《墨子》一书,大部分是墨子思想及活动的记述,一少部分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与孔子的仁学相对立,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兼相爱”的内容和最终目的是“交相利”。墨子认为,仁者的任务就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天下人不知兼爱,交相侵伐,造成大害。他从爱人利人才能使人爱我利我出发,推论出“兼相爱”才能达到“天下之大利”的结论。墨子反对儒家的“天命论”,提出了一套“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他认为主张“有命”必然导致宿命论,必须设想一种有意志、能赏善伐暴的人格神及天鬼的存在,才能保证“兼爱”的功利主义原则得到实行。在认识论上,墨子把感觉经验看作认识的唯一来源,提出了作为检验真知标准的三表法: (1)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2)“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3)“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但由于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导致了一种狭隘经验论。在文化上,墨子采用了一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认为乐和大多数礼仪都是没用的,主张“非乐”、“节葬”、“节用”。在先秦,墨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并称“显学”。但在秦汉以后,则几乎被人遗忘,成为绝学。


065 墨翟

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兼爱”,即不分人我、不分亲疏,无所差等地爱一切人。提倡“兼相爱”,反对“别相恶”,主张“非攻”,“尚贤”,把“尚贤”看成是“为政之本”,把“交相利”看成是实践“兼相爱”的伦理准则。在义与利的关系上,与儒家不同。他认为“利”也就是 “义”,“重利”就是 “贵义”,两者是统一的,在“贵义”的同时,应注重“功利”,以国家、百姓之大利为最高原则,以能否“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道德评价的标准,反对儒家轻视劳动的思想,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这种将劳动与道德联系起来的思想,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他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人修养的影响,“士虽有学,而行为本”,“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染不可不慎也。”重视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的作用,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行都要合乎“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墨子的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012 墨翟

中国古代逻辑创立时期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墨子对逻辑问题进行了较为自觉的研究,他是把论辩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的学者。所以墨子非常重视论辩,他认为辩具有分清是非、区别同异的作用。墨子提出要正确地进行推理,必须重视立论,而立论就需要“知类”和“明故”。墨子在经常的谈辩实践中曾不只一次地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类是一类事物的本质,而故是原因和根据或理由,二者都是逻辑上的重要概念。他又提出“无故从有故”,也就是没有理由的应当服从有理由的。这是论证要有充足理由的萌芽。墨子在论辩中也常采用揭露对方自相矛盾的反驳方法。比如,儒家信徒公孟子曾说:“贫富寿夭,𫝲然在天,不可损益。”即人的贫富和寿命的长短,完全是由天命决定的,不能增减,这显然是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他又说:“君子必学。”这实际上又等于承认人的主观能动的作用。所以,墨子揭露说:“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包而去其冠”(《墨子·公孟》)就是叫人家学习而又坚持命定论的观点,就好像叫人把头包起来,但却又让他把包头的帽子去掉,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做法。从以上看到,墨子确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奠基人物。


041 墨翟

一生主要活动是上说诸侯,下教弟子。有学生满天之称。从“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出发,针对时弊提出以“兼爱”为核心的十一种主张。提出培养“为义的兼士”的教育目的。“兼士”亦称“贤士”,其标准首先是对社会各种人不分亲疏、贵贱、等级,一律实行“兼爱”。其次能“损己而益所为”,意志坚强,不怕牺牲。认为培养“兼士”主要靠教育,“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教育内容以“兼爱”为主,实行品德训练。传授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教学原则和方法上主张:❶主动劝教。反对儒家的 “叩则鸣,不叩则不鸣” 的主张,认为“不强说人,人莫之知”,问则答,不问则讲。
❷察类明故。重视“耳目之实”的感觉经验,类比分析可见之物,探明道理,“以见知隐”。
❸强力而行。认为虽有广博的学问,而无坚决的意志去实行,不会取得好结果。要求“以身戴行”,“得一善言附于其身”。强调珍惜时光,不要虚度年华。
❹量力所至。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内容,深浅适度,繁简得当。


061 墨翟

见14020、15065、16012条。


123 墨翟

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其法律思想以“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为基础和核心。在法律起源问题上,认为“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大家相互争夺,互相亏害,“若禽兽然”,这就需要“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和各级“正长”,然后由天子“发宪布令于天下之众”,自上而下地“壹同天下之义”,从而产生法律; 在法律的作用问题上,很重视“法”、“法仪”或“法度”的作用,认为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均须有“法”,否则便一事无成。治理国家,更应该有“法”;在法律价值问题上,主张“以天为法”,以天的欲恶来确定人们的行为准则,实际上就是要求使其“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上升为法律,成为衡量一切是非、曲直、善恶、功过的统一客观标准;在法律的具体原则上,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实行“赏当贤,罚当暴”。这些思想在战国时期曾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墨翟所创的墨家在当时与儒家并称“显学”。


146 墨翟

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小生产者经济思想的代表。节用是墨翟经济思想的中心内容。他认为统治阶级奢侈浪费是国贫民穷的根本原因。只要把统治阶级浪费的大量财富和劳动用于人类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上,社会财富就会成倍地增加。人们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是墨翟提出的节用标准。认为只要统治者和百姓过一样的食饱衣暖的简朴生活,则府库可以充实,赋税可以减轻,百姓可以富足,人口可以增加,一切社会经济问题都可以解决。他主张人和人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强调勤俭致富,反对侵犯他人私有财产。墨翟经济思想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剥削和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

墨翟前478~前392Modi

中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自然哲学家。他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当时的儒家展开了一系列政治学术思想斗争,二者并驾齐驱达200多年。自西汉中期以后,在当权者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压力下,墨学渐趋衰微。墨家学派代表著作共六篇,即《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书中除论述墨翟本人主张的兼爱、非攻、尚贤等观点外,还论及哲学、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等许多问题。墨家学派十分重视对自然界的观察、摹仿和研究。他主张通过五官去认识自然界,主张知识来源于亲知,提出了认识自然界的三原则:❶以名举实。就是名所指的必须是实际存在的物;
❷以辞抒意。就是要以概念去表达判断;
❸以说出故。就是要说出所以然来。这说明墨家的科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他们总结了自然科学的不少成果。在几何学中,对点、线、面、圆等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在力学中初步阐明了运动的相对性,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基本原理。在光学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墨经》中与光学有关的论述,虽不过10条,寥寥不过千字,但就体制而言,俨然是一部完整的几何光学。就内容而言,是不尚空谈的科学的实验记录。就年代而言,《墨经》比今日欧美学者所认为的世界上最古的光学书还要早。这样有条理的,完整的记述,确实可称为2000多年前世界上的伟大光学著作。总之,墨翟不仅在我国物理学史上,而且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有崇高的地位。墨翟的思想及学术成就长期受到淹没,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才逐渐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与研究。

墨翟

即“墨子”。

墨翟

即墨子。

墨翟约前468—前376

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鲁国(一说宋国)人。出身平民,曾为造车工人,自称“贱人”。相传墨子早年曾学习儒术,但不满儒礼的烦琐,于是聚众讲学,另立新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为了实现政治主张,他奔走各处,先后到过宋、卫、楚、齐等国。为了扑灭战火,甚至不顾个人安危,不远千里去止楚攻宋。其学说代表了“农与工肆”的小生产者的根本利益,有一定进步意义。墨子要求文学与一切言谈,都有实用功能:“今天下之君子为文字,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惟舌而利其唇吻也,中实将欲为其国家邑里万民利者也”(《非命》下)就是说,对国家、对人民都要有实际的好处。这开了后世古文家关于文贵致用的观点的先河。从尚用的原则出发,墨子又提出“非乐”的思想。这些思想观点虽也有表达劳动人民的不满情绪的一面,但主要地基于小生产狭隘的功利主义,否定了审美和艺术。墨子还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即“有本”、“有原”、“有用” (详见“三表法”条),把它作为立言、著文的原则和标准。“三表法”有一定科学性,在古代散文美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闪耀着人民性的光辉。墨子从“三表法”认识论出发,肯定作为“善”的美,而否定作为“饰”的美。尽管肯定了美的客观存在,却片面强调“用”而轻“文”,以至否定了美的形式,美的文饰,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墨翟约前468——前376

鲁国(今山东)人。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起初受业于儒者之门,在现实中发现儒家的弊病后,转而自创墨家学派。这个学派是有严密组织性、纪律性的政治集团,类似于宗教团体。其宗旨是“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的思想系统很完整,主要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节用、节葬。”墨子始终没有脱离和下层社会的联系,周游列国,为结束动乱的社会而不懈努力。《墨子》一书系墨翟及其弟子共同撰辑而成,今存53篇。全书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方面的论述,而且有光学、力学、数学、几何、逻辑、军事的理论。《墨子》散文的最大成就是,将中国哲理散文真正推向论理的道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察类”、“明故”等论辩术的应用,加强了文章的逻辑性。比喻层出不穷,行文质朴无华,也是《墨子》散文的特色。列御寇(约前450——前375)郑国人。列子学说主正贵虚,时人称他为“有道之士”,向他学习的人很多。他家里很穷,当时郑国的执政子阳曾派人送米接济,但他拒不接受。《列子》一书,是由列子的著作和列子后学根据列子言行及能体现列子思想的寓言故事荟萃而成。流传中散失,西汉末年刘向搜集整理定为《列子》8篇。《列子》思想深刻,艺术上颇有特色。其中记载的寓言非常丰富,多数录自民间传说故事,对哲学和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墨翟

见“墨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4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