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壮族农奴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壮族农奴制度宋、元时期,壮族已进入了封建领主制社会,形成了壮族农奴制度。在此制度下,皇朝分封的土司即是封建领主。在宋代,壮族农奴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按部落大小,划分为州、县、峒组织,并任酋长为各级土官,世代承袭,以血缘为纽带来统治自地人民,还委派各级汉官管理土官。壮族社会封建等级森严,主要有五个等级:❶主户。即各级土官,是封建领主阶级。他们把政治统治与经济剥削结合在一起,对农奴进行压迫,将其领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最好的田地称为“养印田”或“荫免田”,作为俸禄之田; 另一部分较差的土地则“计口给民”,分给辖下的农奴耕种。农奴除在份地上劳动外,还要为主户耕种俸禄田,另外又要服各种劳役、兵役、差役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