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指
指用重复的称谓来指代同一事物或人物,或者对同类事物或人物作总述、分述等,意在强调、突出要说明的事物或人物。例如《史记·项羽本纪》“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楚左尹”即“项伯”。这是一种有意的重复。复指分重迭式、总分式和称代式三种。
重迭式复指,通常以官名、字号等重迭复指,如“淮阴侯韩信”、“右丞相陈平”、“左师触龙”等。总分式复指,如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先分述,后总述,列八者名于前,然后总说“八者,物之善鸣者也”;也有先总后分的,例如《孟子·尽心下》“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诸侯有三件法宝:土地、百姓、政治)。称代式复指,比较常见,例如《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代词)指代前面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又如《汉书·蒯通传》“通说范阳令徐公曰:‘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私下)闵(可怜)公之将死,故吊之。’”“故吊之”(所以前来吊唁您)的“之”,即上文的“公”。又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引孔子话,是“引言”。“吾尝疑乎是”(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中的“是”是称代式复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