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效应
1.外部效应的概念和分类
外部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对他本身以外的人产生了有益或有害的影响,但经济活动主体自己并不因此得到补偿或支付代价的现象。外部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物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提供该物品的成本。
某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此时,这个人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这种性质的外部效应被称为“正的外部效应”。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某人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此时,这个人为其活动所付出的私人成本就小于该活动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这种性质的外部效应被称为“负的外部效应”。在前一种情况下,市场的供给量会小于社会真正的需求量,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则是一个社会应当限制的活动。根据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效应可以分类为“生产的外部效应”和“消费的外部效应”。正的外部效应也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正外部效应”和“消费的正外部效应”。负的外部效应也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负外部效应”和“消费的负外部效应”。
2.外部效应的经济影响
(1)生产的正外部效应。当生产者采取的经济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补偿时,便产生了生产的正外部效应。生产的正外部效应的例子很多。例如,消防服务的提供者提供消防服务需要支出相应费用,但消防服务的提供者无法通过市场交易使自己付出的代价得到补偿。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也有大量的正外部效应,而学校无法得到足够的补偿。公共产品的生产就具有正的外部效应。
(2)消费的正外部效应。当消费者采取的行动对他人产生了有利的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得到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正外部效应。例如,当某个人对自己的房屋和草坪进行了保养时,他的隔壁邻居也从中得到了不用支付报酬的好处。一个人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更值得信赖的公民,这显然也使其隔壁邻居甚至整个社会都得到了好处。人们注射预防传染病的疫苗,使他人也因此减少了传染上这种疾病的可能,沿街居民在阳台上放几盆花赏心悦目,美化了环境,过路人也受益。这些都是消费的正外部效应。
在存在正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厂商和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就不会从事或很少会从事具有正外部效应的活动。而这正是社会所需要的。
(3)生产的负外部效应。当生产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生产的负外部效应。生产的负外部效应的例子也很多。例如,企业排放脏水污染了河流,排放烟尘污染了空气,这些污染行为使附近的人们和整个社会都遭到了损失,但企业并未对此支付足够的代价,未给他人和社会足够的补偿。
(4)消费的负外部效应。当一个消费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消费的负外部效应。和生产者造成污染的情况类似,消费者也可能造成污染而损害他人。吸烟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危害了被动吸烟者的身体健康,但并未因此而给予补偿。此外,还有在公共场所随意丢弃果皮、纸屑等。当人们驾驶具有污染现象的汽车时,他们就降低了空气的质量,这实际上是这些用车的人在向他人强加一定的成本。
负外部效应有时也表现在产品的假冒以及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上。由于某些资源,如土地、矿产、森林等具有不可再生性,其实际成本是很高的,但从其生产者来说,他们是按开采的成本来付费的,这样就形成了外部成本。
外部负效应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具有外部负效应的产品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提供该产品的社会边际成本。由于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私人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会同社会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发生偏离,而决定个人或厂商的经济选择的是私人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不是社会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
在存在负外部效应的情况下,厂商和个人会不顾其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危害而大量地从事只对其自己有利的活动。这是社会所不需要的,也是社会所应限制的。
外部效应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尽管就每一个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他造成的正外部效应或负外部效应对整个社会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加起来可能是巨大的。例如,由于生产扩大而引起的污染问题现在已经到了严重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地步了。
3.外部效应产生的原因
产权界限不明是外部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外部成本往往是与产权界限不明确有密切联系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环境污染问题。河流上游的水被污染,就会给下游的用水带来很大困难,甚至既不能饮用又不能灌溉,出现“水乡无水可用”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水资源的产权归属不明确。工厂排放污水被认为属于排入公共供水体系,这就很难区分产权责任。如果我们可以把每个工厂排放的污水区分开来,并明确其产权(例如,废水只能自用,而不能进入公共供水体系),那么,企业就无法再进一步排出废水。其结果是,要继续生产,就必须治理污染,否则生产就难以为继。
产权不明确还表现为大家共同使用某种资源而引起的所谓共同资源问题。例如,某一湖泊中的渔业资源是难以区分归谁所有的。为了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单个渔民往往投入资金去千方百计地改善渔船和捕鱼工具,但一旦渔民们都这样做,其结果往往是造成过度捕捞,从而使得投资效益下降到最低点,形成投资收益的递减。
生产者的成本和效益内在化是以权益界限的明晰为前提的。假若要使某一产品的效益内在化,就要确定这一产品属谁所有,其他人要获得该产品就必须用货币来购买。如果权益界限不明确或者不能予以界定,其他人就可能无偿地从该产品上获益。在这种情况下,该产品的效益就不可能全部属于其提供者而产生外部效应。
一般地说,就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相比,有形产品的产权界限相对比较明确,而无形产品的产权界限比较模糊。因为,如果是有形产品,任何人要获得该产品的使用权,就必须通过交换先获得该产品的物质形态,为防止他人窃取,生产者可以通过保护其物质形态来实现对自己权益的保护,如可以把它锁在仓库里。然而,无形产品在保护生产者权益方面就比较困难。某项发现、发明、创造或者技术、设计、配方、款式、著作、名称等,就很容易被他人无偿抄袭、仿冒,且不易为生产者觉察。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中,有许多是属于无形产品性质的,例如教育、科学技术研究、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气象服务等。
市场系统是由众多独立决定来调节的,有人认为,作出决定的那些个人甚至连最低标准的完备信息也得不到,信息不完备也是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之一。把不完美的或者错误的决定归咎于不完备信息是不准确的。信息不完备并不意味着人在市场上是盲目行事的。市场竞争乃是一个发现过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以价格为杠杆的供求规律。在信息不可能绝对充分、确定的情况下,价格是决策指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