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公报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公报

地址:北角澄华道321号柯达大厦二期3字楼
电话:852-25799088 传真:852-28381171

040 大公报

著名日报。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创办人英敛之(英华)。商业性报纸。初期宣传保皇立宪。1916年由安福系财阀王郅隆继办,1925年11月停刊。1926年9月1日起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标榜办报方针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对蒋介石的态度被称为“小骂大帮忙”。以言论驰名社会,每天必有社评一篇,对国内外时事及时发表意见,大多出自张季鸾之手。注重有特色的新闻与通讯,发表过许多尊重客观事实的报道。该报在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中有广泛影响,亦为政界各派所重视。曾先后出版上海、汉口、重庆、桂林、香港等版。上海解放后,上海版继续刊行。天津解放后,天津版改为《进步日报》。1953年元旦,两版合并为天津《大公报》。1956年10月1日迁北京,成为以财政经济报道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性报纸。1966年9月10日终刊。

大公报

旧中国民营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报纸。1902年6月17日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后由安福系财阀王郅隆继续经营。1925年停刊。次年9月1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手,创办新纪公司。该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为宣传方针,在上层知识分子中有广泛影响。曾先后增出上海、重庆、香港等版。上海解放后,1949年6月17日发表《大公报新生宣言》,改造为人民的报纸,继续出版。原在天津出版的该报,天津解放后改办《进步日报》,后与上海《大公报》合并。1956年10月1日迁北京,1966年9月10日终刊。

《大公报》

近现代出版时间长、在读者中影响大的民营报纸。1902年创刊于天津,创办人英敛之。1926年9月7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组大公报社新记公司,以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为社训,表示要办一份自由、独立、文人论政的报纸。1938年12月1日迁重庆出版。抗战时期,期发数接近10万份。1941年5月15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大公报》 以荣誉奖章。8年抗战中,坚持抗日爱国立场,但在“拥护最高领袖”、“统一军令政令” 等口号下拥蒋抗日。在 “皖南事变”、“中条山战役” 等几次国民党当局发动的重大反共事件中,屈于当局的压力,以 “破坏团结抗战”、“破坏军令政令之统一” 为口实,攻击中国共产党。拥有一批名记者、编辑,其中有中共党员。他们主持正义,坚持进步,抨击时政,揭露时弊,同情民间疾苦,抒发群众不平。他们虽与报社负责人的持论主张有所不同,但却不受干涉制止,得以自主行文,写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文字。1943年春,《大公报》 刊登通讯 《豫灾实录》、社评 《看重庆,念中原》,引发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震怒,被罚停刊3天。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前,刊出子冈的 《张家口漫步》、徐盈的 《延安的春天》,赞颂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新貌,揭露国民党网罗伪军制造内战真相。解放战争时期,《大公报》不赞成内战,抨击中美商约出卖国家主权,支持学生爱国反美运动,因而不断受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重庆版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接收,解放后停刊。

《大公报》

1902年在天津创刊的民营报纸。创办之初,受康梁变法维新思想影响,主张变法维新,君主立宪。1916年后,成为皖系军阀工具,1925年停刊。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该报,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提倡民主政治、发展民族工商业。1935年,该报登载范长江深入西北采访的通讯。1937年抗战爆发后,停办天津版、上海版,陆续在汉口、重庆、香港、桂林出版,坚持抗日,反对妥协。1949年后,该报归人民所有,1953年在天津出版全国性的《大公报》。1956年迁到北京出版,1966年停刊。在内地共出版64年。香港《大公报》目前仍在出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