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宛苜蓿入种关中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大宛苜蓿入种关中

苜蓿,古大宛语buksuk的音译。西汉时传入关中的一种多年生豆科植物。用作牧草,亦可用作绿肥或蔬菜。因风行苜蓿丛中,常作萧萧之声,而阳光照射其花,又有美丽光彩,所以西汉长安人又称“怀风”、“光风”。古代所称苜蓿专指紫苜蓿,现也作苜蓿属紫苜蓿、南苜蓿等的统称。其起源于小亚细亚、外高加索、伊朗和土库曼高地,以营养价值大、生长稳定、产量高而著称。每亩产量5000公斤左右,被誉为“牧草之王”。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从大宛国带回紫苜蓿种子。《史记·大宛列传》有:“(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齐民要术》亦有:“张骞使外国十八年,得苜蓿归。”起初,苜蓿仅种植于长安的离宫别馆之旁,限于皇宫、官家和军队使用,为供应外国使、商乘马饲草,便发展到在京城附近及咸阳、栎阳、临潼等地集中种植,以后又推广到关中各地。如当时的长安远郊茂陵即种植,当地人称为“连枝草”。在今汉长安故城内随处可见,关中的兴平、茂陵一带尤多。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2: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