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明一统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49 大明一统志地理总志。明代官修。书成于天顺五年 (1416)。90卷,以 《大元大一统志》为蓝本,以两京、十三布政司分区,每府、直隶州分建置沿革、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古迹、名宦、人物等目。在用图标志各府位置、介绍山川湖泊、描述关隘桥梁,叙述“外夷”各国等方面较以往旧志有所改进。保存了许多明代资料。但引用古事,颇多讹误。 大明一统志简称《明一统志》,又称《天下一统志》。全国总志。明李贤(1408—1466)等撰。九十卷。贤字原德,邓 (今河南郾城东南)人。宣德进士,累官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天顺元年(1457)奉英宗命仿《元一统志》体例,历五年修成是志。卷首英宗制序,总图及直省地图十五幅。正文按天顺时两京、十三布政司分为京师、南京、山西、山东、河南、陕西、 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西、 云南、 贵州、外国十六门。记载明代各府、州、县的建置沿革、郡名、形胜、山川、土产、公署、学校、 书院、宫室、关梁、寺观、祠庙、陵墓、 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列女、仙释等情况,书后殿以“外夷”各国。因书成于众手,内容错误较多。顾炎武《日知录》多所指正。所载地名,多有嘉靖、隆庆时建置,非天顺前旧称,显为后人所续,是故错误不独归于李贤旧本。后世多责为历代官修地理志中质量较差的一部。然保存不少明代资料, 可与《环宇通志》比较参考。有天顺五年(1761)明内府刻本,弘治、嘉靖间刻本、 《四库全书》本。 大明一统志明代官修的全国地理总志。九十卷。体例因袭《大元大一统志》。洪武三年(1370)曾敕修《大明志》,书已失传。景泰年间(1450—1456)陈循等奉敕修《寰宇通志》一百一十九卷,先列两京,次叙十三布政使司。分建置沿革、山川形胜、风俗物产、城池苑囿、桥梁井泉等三十八门,内容广泛。二年后,英宗命李贤等改修成《大明一统志》九十卷。三年后(1461)成书,颁行时,《寰宇通志》即遭毁板,故传世甚少,今见收于《玄览堂丛书续集》。 大明一统志(明)李贤等修。90卷。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年),体例仿《大元一统志》。以2京、13布政司分区,每府、直隶州分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以至古迹、人物十数目。书中所引古事,错误颇多,但保存不少明代资料,可与《寰宇通志》比较参考。有天顺五年刊本,弘治十八年(1505年)慎独斋刊本。 大明一统志明朝官修总志。李贤等人撰修。英宗时,以代宗景泰七年(1456年)纂成的《寰宇通志》繁简失宜,去取未当,命李贤等改修重编。始于天顺二年(1658年),天顺五年书成。全书九十卷。其体例沿袭《大元大一统志》,以天顺时南北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分区,每府、州、县分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古迹、人物等目;殿以“外夷”各国。书中引用古事,错误颇多,甚至句读不通,为学者所讥。但保存了不少明代资料,可供参稽。 大明一统志书名。明官修地理总志。90卷。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有多种版本刊世。共设十几个目,分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以至古迹、人物等内容。涉关东史事者,有辽东指挥使,古迹条目记五国头城之方位等。 《大明一统志》明代官修地理总志。李贤、彭时等纂修。1458年,明英宗朱祁镇命令李贤等重修景泰年间成书的《寰宇通志》,历时3年,于1461年成书。全书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所属149府为纲,以城池、坛庙、沿革等为目,共90卷。主要记述明代统治区域及近邻国家和地区地理概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