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本曲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本曲白族曲种。流行于云南大理地区白族,在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以前就开始流行。由唱词和说白组成,以唱词为主,说白次之。演唱时,一人手持三弦伴奏,一人手执纸扇或手绢演唱。开始时,先要弹奏“大摆三台”或“小摆三台”,演唱者用惊堂木击桌数下,以引起听众的注意,然后吟一首开头引子的开场诗,再接着演唱曲本。大本曲分南腔、北腔,前者有九板十八调,后者有九板十三腔。多在“本主”会、火把节、三月街、绕山灵、中秋节等喜庆日中演唱。 大本曲白族白语称“倒柏子枯儿”,“枯儿”即曲,直译为“大本子曲”,简称“大本曲”,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沿岸。对其历史沿革说法不一,有“南诏说”、“明代说”。从艺人师承关系、曲本传抄年代等情况看,清光绪年间已进入鼎盛时期。传统的表演形式为一人手持折扇、手巾或醒木,边说边唱,另一人弹三弦伴奏,两人分坐方桌左右两侧,现多站立演唱,并加以形体动作,以小乐队伴奏。20世纪60年代初,大本曲与民间戏曲“吹吹腔”融合发展成白剧,但说唱形式的大本曲仍在继续流传。曲目内容有的是移植汉族故事如:《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有的是白族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如:《白王的故事》、《火烧松明楼》等;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如:《大理是个好地方》等。唱词格律多以两个“三七一五”(即第一、二、三句和五、六、七句均为七字句,第四句和第八句为五句字)为一联,通称“山花体”。少量也有“七七五、七七七五”的七句式。和“五五七七五、七七七五”的九句式。有说有唱,有诗有对。唱词声调不是平仄律而属高低律(按声调的高低定韵)。有“花上花”、“油鲁油”、“捞里捞”、“翠幽幽”四大韵,其下再分若干小韵。大本曲的音乐属联曲体,唱腔素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之说,旋律大跳进行较多,七、八度的前倚音装饰进行独具特色。其唱腔的连接常采用衬词或过门两种方法。 大本曲白族传统曲艺。主要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已有数百年历史。大本曲是一种说唱艺术,有说有唱,有诗有对。唱词格式大都是四句一组,前三句为七字句,第四句为五字句,称山花体。也有少量“五五七七五”、“七七五”格式。唱词以白族语为主,间用汉语;均按白语声韵吐字,具有独特严格的声韵规律。其唱腔以旧大理城为中心,分为南、北、海东三大流派,称为三腔。南腔有九板十八调,北腔有九板十三调,海东腔失传较多。通常一人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奏,类似姑苏评弹。传统曲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本,如《望夫云》、《琵琶记》、《梁祝》、《铡美案》、《卖水记》等。今大本曲在曲本、唱腔、表演等方面都有了新发展。 大本曲白族民间曲艺。清末以来盛行于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地区。渊源于白族民间歌曲,并吸收汉族民间小调、尤其是花灯曲调形成。通常一人演唱,手持纸扇或手绢,用惊堂木击桌,另一人以三弦伴奏。分南腔、北腔等流派,各有高、中、低三腔和基本唱腔九个,还有十八个辅助唱腔(北腔十三个)。南腔较委婉柔和,北腔较刚毅粗犷。有严谨的韵律,唱调格式多为“七七七五”式,即三行七字句、一行五字句为一段,唱词多为白语夹汉语。传统曲目达百多个,大多移植于汉族地方戏剧目,亦有取自古代白族地区佛教题材和本族历史、生活及故事传说等。解放后创作了六十多个新剧目,并作为戏曲形式搬上舞台而成为大本曲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