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26 大武周武王姬发的乐舞,是周朝的 《六代舞》之一。为周公旦所作,集前代武舞之大成,对后世战争舞蹈影响很大。全舞共分六段:“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这个舞蹈概括了讨伐殷纣统一全国的始末:从北出师,灭亡商朝,挥师南下,平定全国,分封周公、召公为左右辅臣,全国诸侯朝拜武王,威振四方,权摄中国。周朝的800年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除祭仪之外,更用于国民教育。周代的王制说:“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御射;二十而冠,始学礼,舞大夏,惇行教弟。”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舞蹈集成,除《六代舞》之外,还反映在《诗经》中,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风,在各诸侯国中的大量民间舞蹈对宫廷乐舞起到了冲击和促进的作用,新兴乐舞逐渐代替了旧乐舞。周代舞蹈是我国舞蹈发展的高峰,也是一次大的跨跃和发展。 大武强大的武力。《商君书·徕民》篇言天下有不服之国,则“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 大武远古时期的一种乐舞,周六舞之一。传说商纣穷奢极侈,武王 “以六师伐殿。六师未至,以锐乐克之于牧野,归乃荐俘馘于京太室。乃命周公作 ‘大武’” ( 《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用以歌颂周武王伐纣的武功。该舞属武舞,主要用于祭祀先祖。据孔子所见,整个舞蹈分六段,一为前奏,在一长段击鼓声后,舞者手执盾牌等武器上场,徐缓悠长地演唱,表现决战前的紧张气氛; 二为 “发扬蹈厉”,表现激烈战争的舞蹈场面; 三为武王灭商之后继续挥师南伐; 四为表示南方疆域的稳定和巩固;五为舞队分列两行,表示周公在左,召公在右,共同协助周王统治,接着用队形的变化,节奏由快至慢到静止,表示国家从乱到治; 六、舞队重新列队集合,表示对周武王的崇敬,全舞结束( 《乐记·宾牟贾》)。由于该舞借颂扬武王功德,显示周的武力强盛,以此来威慑诸侯和人民,故主张仁义的孔子评价其为“尽美矣,未尽善矣” ( 《论语·八佾》) 《大武》古代乐曲。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之一。《大武》用来祭祀祖先,歌颂了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的武功。前221年,秦代将 《大武》 改名为 《五行》 ,是 “六代之乐” 中现存资料较多的作品。 大武远古六代乐舞之一,形成于西周初年。以周武王伐纣为题材,描写了武王以武功取胜的历史事绩。经周公旦修正后定为宫庭乐舞。春秋时期通常在鲁国祭祀周公的仪式上表演,秦代以后被历代王朝推崇并曾被采纳为祭孔仪式中的乐舞,后又逐渐演变为祭孔仪式中的“武舞”,与“文舞”并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