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殓dɑliɑn传统丧葬习俗。流行境内各地,各县略有不同。古时,小殓的次日(即人死后第三日)为装裹好的尸身举行入棺盖棺仪式,俗称大殓,又称入殓。古时大殓的地点在堂前的东阶上,即所谓“大殓于阼”。《礼记·问丧》云:“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殓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入殓的棺木以宽大为好。入殓时在棺中需放入食物和日用什物等。唐代把装有木梳、小银碗、小铜镜的漆盒和银筷、银勺、金碗、铜灯、陶砚以及铜牛、玻璃小珠和石质如意等物,放入棺中。有的在棺底散置铜钱,供死者在阴间享用。装束完毕,孝眷及亲友再次瞻视饮泣,与死者诀别,然后主人奉尸入棺,加盖。大殓时,孝子要跳起脚来呼天抢地大哭,叫“辟踊”。尸体处理停当,孝眷及亲友再次痛哭,在灵前行祭奠礼后,大殓礼成。当代有所演变,以长武县为例,老人亡后,娘舅家化纸吊唁、瞻仰遗容后,遗体方能入棺,俗称盛殓。在棺内撒五谷杂粮、铜钱等,谓之生死有禄。盖棺时,孝子及其亲属围观哭泣,忌泪水掉入棺内。棺椁俗称寿屋、棺材,以松柏楸桐楠木为优。也有受阴阳术士之命,盛殓后停柩数年不葬者,谓之暂厝。安葬时同样要过事。旧时子亡父在不得入祖坟,妻亡夫在先寄埋后归葬,人殁在外,灵柩不得入家门。 大殓满族治丧习俗。旧时死者将殓之时,于棺材内放柴草灰、黄土、烧纸等铺垫物,院内之西设2长凳,架棺于其上。将灵床从屋内抬至棺前,由数人用绸带从两侧将尸下木板(俗称“七星板”)抬起,移尸入棺,四周按实后合盖,并于柩前设五供桌,挂白布帐。有力之家于停柩处设白布幔帐罩之,候亲友前来祭奠。自家上香、供饭、烧纸等仪式亦于柩前行之。 大殓亦称“入殓”、“成殓”。丧葬习俗,流行于各地。“举尸纳棺为大殓”,纳棺时由长子抱老人头,众人托体,缓缓移入棺内,令死者仰卧,并为之净面,孝子孝女凭棺审视后,合棺。大殓多在老人死后第二日进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