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大藏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88 大藏经

佛教典籍丛书。又名一切经、契经、藏经或三藏。内容包括:经(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后来增入的少数佛教徒—阿罗汉或菩萨的说教)、律(释迦牟尼为信徒制定必须遵守的仪轨规则)、论(关于佛教教理的阐述或解释)。大藏经的编纂,始于释迦牟尼涅槃不久,弟子们为保存其说教,统一信徒的见解和认识,通过议会方式的结集,形成一致公认的经、律、论内容。其后又增加了有关经、律、论的注释和疏解等“藏外典籍”,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大部类。原始佛教分裂后,各大派别大多按自已的观点编有本派的藏经。但只有上座部的三藏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他部派的典籍除了在汉文译本中保存一部分外,基本上都已散佚。早期的梵文经典只剩下少数零散贝叶本或纸写本至今尚存。现存大藏经按文字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语系等七个系统。此外还有过契丹文大藏经的刻造,但尚未发现传世的刻本。

大藏经

为佛教经、律、论典籍丛书。主要有经、律、论,另有一些佛教疏注文献。古代称“一切经”,隋时才有今名。“一切经”原为手工抄写,呈卷子式。到宋代以后才有木刻本出现。《大藏经》卷帙浩繁,隋文帝时就达一万三千余卷。其编集大都根据大乘经、大乘律、大乘论、小乘经、小乘律、小乘论、圣贤集传而分类编次;各类经典的排列,在经目中通常用千字文的次序排列,每十卷为一帙,每帙顺序用千字文中一字为标号,以便寻检。每经抄写纸张数也注明于目录内,以便核对。宋太祖时开始雕印大藏经,约六千余卷;此后大藏经先后刻印二十余次,形成各种版本。大藏经的刻本有汉文、少数民族语言两类。汉文《大藏经》又有国内刻本、国外刻本。

大藏经

佛教典籍的丛书。原指汉文佛教典籍,后泛指一切文种的佛教丛书。内容以经、律、论三藏为主,并包括印度、中国等其他佛教著述。在中国,南北朝时称“一切经”,隋以后方称“大藏经”。宋以前以手写本形式流传,北宋初出现刻版印刷本。第一个刻本名《开宝藏》,其后历代相继刊刻,前后共计有20多种刻本问世。各种版本所收经籍部、卷数互有出入,且有不断增加趋势。国内除汉文《大藏经》外,还有藏文、满文、蒙文、西夏文(残本)的《大藏经》,国外有日文、巴利文的《大藏经》。

大藏经

佛教典籍的丛书。内容包括经、律、论三个基本部分 (即“三藏”) 以及其他一些佛教撰述。根据历史上形成的传播区域和编次结构,可以大致分为汉文、藏文和巴利语系三个系统。早期以写本流传,后出现印本,版本甚多。迄今仍有新编版本问世。汉文大藏经印本始于中国。自北宋编刻《开宝藏》起,到民国年间,刻印或排印本共约20余种,收典籍最多的超过2000部,12000余卷。中国古代的多种版本大藏经曾传至域外,影响所及,高丽、日本均编印有汉文藏经。藏文大藏经刻本初见于元代,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国内刻本共有11种。此外还有2种分别刻于不丹的普那卡和蒙古的库伦 (今乌兰巴托)。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 (经、律) 和“丹珠尔” (论著) 两部分。有些版本只刻了“甘珠尔”。巴利语系大藏经是南传佛教上座部奉行的典籍,流传于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和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分别以当地文字字母音译。除以上三个系统的大藏经外,历史上还有蒙文、满文、西夏文、契丹文的大藏经,现代有日文大藏经,英文版大藏经也在编印,但所有这些文字的大藏经都不脱上述三个系统,都是基于某一系统翻译而成的。从1984年开始,我国新编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陆续出版,其规模将超过有史以来各个版本。大藏经不仅是研究佛教本身的主要资料,对于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医学、天文历算等许多学科的研究都有巨大价值。另,中国宋代以后的道教徒仿照佛教大藏经形式编纂道教文献,称《道藏》; 藏族固有宗教本教也有大藏经传世。

大藏经

简称“藏经”。佛教典籍丛书。内容包括经、律、论三部分(合称 “三藏”)。原指汉文佛教典籍,现泛指一切文种的佛教典籍丛书。除汉文大藏经外,还有*藏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西夏文大藏经(残本)等。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2: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