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曲子
原称“鼓调” 、“鼓子曲” ,是河南省的主要曲种之一。它是在明中叶到清乾嘉年间以流行在中原一带的俗曲小令为基础,并吸收南北多种时尚杂调而渐趋形成的。曾以开封为中心,逐渐发展到河南各地。演唱形式有独唱,也有多人坐唱,还有双唱,俗称 “抬曲子” 。在弋阳腔盛行时,还发展了帮腔,由乐手和声,增强气氛。
大调曲子基本上是一种曲牌联套体的说唱艺术。也有少数以单曲演唱的,如用鼓子头、鼓子尾连接演唱一个小段,或用一个曲牌演唱一个故事,如用劈破玉演唱的 《林冲夜奔》 等。大调曲子原有曲牌200多首,包括每曲在100板以上的大牌劈破玉、满江红、马头等。来源于昆曲曲牌的有石榴花、上小楼、哭皇天等,其他源于明清俗曲的杂牌有阳调、汉江、坡儿下等。联缀曲牌时作为引子、尾声之用的有鼓子、越调、垛子3种,分为头尾两部分,中间穿插若干曲牌,以成套数。还有以一个大牌带过若干其他曲牌演唱的,称为 “金镶边” ,以及不用引子、尾声,只以杂牌联缀演唱的套数。现代演唱大调曲子,使用大牌、昆牌很少,而更多地使用诗篇、渭调、汉江、上流等上下句反复的杂牌,曲调可塑性比较大。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多人坐唱时可根据条件加入筝、琵琶、月琴、扬琴、二胡、四胡、洞箫等。击节乐器以牙子(檀板)或八角鼓为主,也可增加脆碟、小镲、月鼓等。大调曲子还有称为 “板头曲” 的器乐合奏曲,如 《平沙落雁》 、《高山流水》 、《汉宫秋月》等,过去多在正篇之前演奏。
大调曲子的传统曲目丰富,清代文人参与编写的曲词典雅,很多是就元明杂剧、传奇故事以及明清演义小说改编而成。特别是摘自 《东周列国志》 、《三国演义》 、《杨家将演义》 、《水浒》 、《精忠说岳》 的故事为多,视为曲子的“书梁” 。还有一些是从地方戏中移植过来或改编各种文人笔记、杂著中的故事。少数是直接创作的 “活笸箩曲子” ,这类作品大都具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为农村听众所喜爱。“五四” 运动以后,曾产生了一些反映民主思潮、民族意识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了一些青年演员,并对音乐做了改革。目前,该曲种在宛属区域(河南南阳)仍受群众欢迎,演出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