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运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46 大运河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最初凿于2400多年前全长1700多公里途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穿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它最初的一段是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长江至扬州的邗沟。公元605年至610年,隋炀帝又开通济渠、永济渠和江南河,遂使运河贯通南北,当时全长2000多里。元代郭守敬又引玉泉等水,使杭州南来船舶可经过通州直驶入今北京市内的什刹海。历经几度兴衰的京杭大运河,经过近几年大规模治理和改造,如今已成为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水运大动脉。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投资16亿多元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分段治理。在600多公里的江南运河段,拓宽、浚深了河道,并沟通了大运河至钱塘江的水路,还扩建了镇江港和四个万吨级泊位的深水港。对大运河自扬州至徐州的苏北段又称北运河作了重点改造。在这段地势北高南低,水位落差达30多米的运河上,新建了十一座大型翻水站和八座复线船闸,从长江口抽引的江水,以每秒450立方米的流量注入运河,使自古以来由北向南自然流淌的运河水向北倒流。这里原先只能通行百吨以下船只的低标准航道,现已全部改成底宽60至70米、水深4米的二级航道,能并行两千吨级的顶推驳船。为此,大运河的运量激增,1986年货运量已超过1.2亿吨,运输量仅次于长江。 大运河da yunhe即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东郊的通州,南到杭州,全长1 747公里。大运河联结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是一条重要的水运通道。大运河的开凿可以溯至公元前485年,后经隋代(公元610年)扩建,在元代(1283年前后)完成。本世纪初,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有些河段渐渐废弃、干涸,南段经过疏浚,现在仍可通航。 大运河Dayunhe又名京杭大运河。我国古代伟大水利工程,世界开凿最早、水道最长的人工河道。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相当于苏伊士运河的10倍多,巴拿马运河的22倍。大运河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 400多年历史。主要经过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❶最早动工的是吴国沟通江淮的邗沟(后称里运河),即今江苏省长江以北的一段。战国时期的吴国,为争夺中原霸主,调集大批民夫,从扬州附近的邗沟城,引长江水向北经高邮县、宝应县、淮安县流入淮河。公元前482年又继续北挖,连接泗、沂、济三水。 大运河示意图 大运河又称“南北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简称“运河”。甲国古代水利工程。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期),后经历代疏浚修凿连接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新建江都、淮安等水利枢纽工程,使其成为“南水北调”的主要通道之一。 大运河又称“运河”、“京杭运河”。从公元前485年开始兴建,后经隋、元两次大规模调整和扩建,到1292年全线通航,经历了1777年之久;纵贯祖国南北,全线长1794公里,经六省市,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联系起来;历代漕运要道,南北交通大动脉,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曾起了重大作用。共分七段:北京至通县称通惠河,通县至天津称北运河,天津至临清称南运河,临清至台儿庄称鲁运河,台儿庄至清江称中运河,清江至扬州称里运河(古称邗沟),镇江至杭州称江南运河。参见“地理”中的“大运河”。 大运河即京杭运河。世界开凿最早,路线最长的人工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纵贯京、津两市和冀、鲁、苏、浙四省。串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82公里。始凿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期),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两次大规模的扩展,基本上成今日规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大运河进行了全面整治。随着“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的开展,大运河将进一步发挥航运、输水、灌溉、放洪、排涝等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