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风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大风歌汉高祖刘邦 (前256—前195) 作。刘邦称帝后第七年(前195)、淮南王英布叛乱,刘邦亲自率军征讨; 英布败逃,刘邦令部将乘胜追击,自己则班师回长安。归途中,刘邦到了故乡沛县,在沛宫里摆下筵席招待乡老,《大风歌》就是在这衣锦还乡的筵席上所唱的诗歌。诗仅三句二十三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十兮守四方。”这是一首楚辞体诗,在这首诗里,刘邦抒发了他眷恋乡土的“游子悲故乡”之情,也反映了他建功立业时的满意心情,更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封建政治家对社稷帝业的忧虑之情 诗中出现的事物,如大风、飞云、海内、猛将、四方等都是巨大的形象,并且这些形象大都给人以飞舞飘扬的动感,因而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所处的风云变幻的时代。全诗气势宏伟,格调遒劲,表现了一位新兴封建统治者的壮烈豪情。正因为如此,后代人对《大风歌》评价甚高,宋代朱熹认为“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者也,呜呼,雄哉!”(《楚辞集注》卷一)。《大风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历代一些封建帝王,在建功立业、荣归故里、宴请亲朋之际,常常赋诗高歌,也往往用《大风歌》的形象来比附他们壮烈豪迈的胸怀、讴歌他们的丰功伟绩,如北周昭帝宇文毓的《过故宫》、唐太宗李世民的《幸武功庆善宫》等等,就是此类作品 大风歌古歌名。汉高祖刘邦作。《史记》载,刘邦平定英布的叛乱,路过故乡沛(今江苏沛县以东),与父老欢饮,酒酣击筑而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抒发了统一全国的喜悦心情,表达了加强地主阶级统治的强烈愿望。 大风歌汉初歌谣,高祖刘邦所作,在汉代长安与宫廷中广为传扬。刘邦称帝后,于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冬回到故乡沛县,召故人父老子弟同饮,洒酣,高祖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沛中小儿一百二十人习练和唱。高祖本人歌毕起舞, 慷慨伤怀, 泣数行下。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