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88 天

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范畴,为历代哲人所普遍关注,具有多层含义。殷周时指天帝,即最高的人格神,主宰人间的一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玄鸟》)。春秋时这种主宰之天受到怀疑,孔子有时指主宰之天,有时指自然之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老子则认为天是自然的无意志的物质性的天空,“天地不仁”(《老子·五章》)。庄子明确区分天与人,认为天是人以外的自然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地》),否定了人格化的天的存在。荀子则进一步强调 “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西汉董仲舒将天宗教化,认为人与天可以互为感应。“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东汉王充反对天人感应说,认为“天道无为”(《论衡·物势》)。唐柳宗元进一步批判“天命”论,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思想。在宋明理学中,天是宇宙的本原,已没有作为有意志的主宰之天的意义。天被看作是自然的,是人的心性的根性,道德的依据。明清之际对天的认识主要发挥了北宋张载的一些思想。总之,人们对天的认识有如下几层含义:(1)指天帝,即人们想象中的万物主宰。(2)指人及万物的精神本原。(3) 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

天tian

中国哲学史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几千年中有长期演变的过程。夏、商时代,称至上神为帝或上帝,西周则称为天或天命。西周以后,天成了至上神,是世界一切的主宰者。这就是天命论,是中国哲学的第一个形态。同样是天命论,也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最高统治者是代表天来治理人间,故称天子。一种认为天是关心人民的,代表人民意愿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左传》昭公元年引《泰誓》语)。另一种认为社会理论家掌握天意,代表天意。还有一些人从社会生活中体会到“天不可信”(《尚书·君奭》),怀疑天是最高主宰者。道家以“道”为最高范畴,陵驾于“天”之上,也是对天的贬抑。战国后期的荀子提出天人相分说,认为天没有意志,不会干挠人生,人生祸福是人自己决定的。他把一切自然现象称为天,彻底推翻天的神学性质,还其自然的面目。经过秦暴政以后,西汉思想家认为对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必须有精神制约,对人民的统治也需要神秘性,这就需要重新提出天命。董仲舒根据社会需要提出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会赏善罚恶,对人君的错误会用灾异来表示谴告。用天制约皇帝,迷惑人民,达到协调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政权的目的。东汉哲学家王充求真实, “疾虚妄”,批判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自然物,不会与人们产生精神感应。他承认自然环境对人的各方面会发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自然的、无意识的。唐代柳宗元、韩愈、刘禹锡又一次讨论天的问题。刘禹锡在这次讨论中提出天人交相胜的观点。他认为在自然领域,天胜人,在社会领域,人胜天。政治清理,道理明白,福祸与善恶因果关系清楚,人就不信天。政治黑暗,道理不清,黑白颠倒,人就处于盲目状态,就信天。以后思想家基本上重复以上这些观点。

中国哲学重要范畴。兼有人格神、自然物、世界本体等含义。殷周人指天为最高的人格神,主宰人间的一切。春秋时主宰之天的观念受到怀疑。孔子所说的天,兼有人格神与自然物双重含义。墨子提出“天志”说,承认有主宰之神。老子以天为自然之物,庄子以“无为为之谓之天”。荀子进一步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以自然为天。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称天为“人之曾祖父”。东汉王充认为:“天者,体也,与地同”,批驳了天人感应论。魏晋王弼、郭象承认自然之天的观念。唐刘禹锡、柳宗元批驳天命观点,认识到自然之天的某些特点。宋人以天为宇宙本原和人性之本根,摒弃主宰之天的观念。张载以天为气,二程以天为理。朱熹、陆九渊强调天对道德本性的意义,分别以“理”和“心”释天。明清之际王夫之,清儒戴震等人则发挥张载等人以气释天的观点,分别以“太虚“、“阴阳”对天作了新的说明。

(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兼有人格神、自然物、世界本体等含义。(1)指上帝,最高的人格神,天地万物的主宰。《尚书·蔡仲之命》:“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尚书·泰誓上》: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论语·八佾》:“获罪于天,无所祷也。”(2)指世界的精神本原和道德属性。孟子认为人生而有四善端,仁义礼智亦是天之属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朱熹集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 (3)指客观自然界。《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是之谓天。”(4)指人和物的本然之性。《庄子·秋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吕氏春秋·本生》: “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二)佛教术语。为十界之一,六道之一。为有情众生之中最高、最优越者。亦称天人、天众,亦指这些天众所生存的环境。天人虽未脱离俗世轮回仍是凡夫,但是有情众生中最高级者,因而天具有最胜、最乐、最善、最妙、最高之特性。

(1)殷周时指在冥冥中主宰人间一切的、有意志的天帝,即最高的人格神。《书·泰誓上》: “天佑下民。”《诗·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2) 泛指无知无欲的、物质的、自然之天。《老子》: “天地不仁。”《庄子·天地》: “无为为之之谓天。” 《荀子·天论》: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夫是之谓天。”东汉王充《论衡·自然》: “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淡无欲,无为无事者也。”唐柳宗元、刘禹锡分别作《天对》、《天论》,对天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作了区别。宋张载、清王夫之、戴震以天为气,天即太虚,太虚就是物质性的气。(3)指宇宙的精神本原。宋明理学家虽然把天看作是自然,否定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但认为天是人的心性的根本、道德的依据,把天、理、心、性看做是一回事。程颢: “天者理也。”程颢: “自理言之谓之天,自禀受言之谓之性,自存诸人言之谓之心。” (《遗书》)朱熹认为,心所具有观念(理) 皆出于天。王守仁认为,心与天一样无所不包,知心即知道、知天。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