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Tianxiaxingwang,pifuyouze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匹夫,泛指普通的个人,此句名言的含义是指国家的兴盛、衰亡,每个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本出自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概化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语型,则见之于清代王蕴章的《碧血花》第二出:“只是时艰苦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郎君还当以国事为念哩!”不过在顾炎武那里,“国家”和 “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能把 “亡国”和 “亡天下”混为一谈,君主一家一姓的灭亡,这叫“亡国”;而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统治者渔肉人民,使其无法生存下去,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杀,这才叫 “亡天下”。认为保护一家一姓的王朝,那是君主和达官贵人们的事情;而保护天下人民的利益和安全,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应有的道德责任。现在,多用这句名言来激励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报效国家,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和光荣传统, 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在建设现代化中国的今天,每个炎黄子孙都应当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发努力, 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末清初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表明了爱国志士的爱国的义务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指每个国民对国家的振兴和国家的衰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爱国主义者把国家和民族的振兴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以天下为己任,对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产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即产生义务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具有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强烈参与意识。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有识有志之士,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孔子周游列国,旨在调和各国之间矛盾,实现以仁治国。1895年1300多举人公车上书,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改良维新的政治纲领。詹天佑为京张铁路的开通呕心沥血,打破中国人自己不会修建铁路的说法。现在,社会主义改革成为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道路,改革的成败,成为国家和民族兴亡的关键,因此,完成社会主义改革成为现代爱国主义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清之际顾炎武的伦理道德命题。语出《日知录·正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后近人梁启超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饮冰室全集·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认为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国”与“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应把“亡国”与“亡天下”区别开来。“亡国”是指“易姓改号”,即皇帝一家一姓的灭亡。“亡天下”则是指“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日知录·正始》)。是故,在顾炎武看来,保卫一家一姓的王朝,是皇帝和达官贵人们的事情;而匹夫之责应是以天下为己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亭林文集·病起与蓟门当事书》),建立起一个“有道之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