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人合一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45 天人合一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这种理论。西汉董仲舒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北宋张载说: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二程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遗书》卷六)“天、地、人只一道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遗书》卷十八)。朱熹也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 (《语类》)他们多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 天人合一tianrenheyi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命题。主要说天与人的一致性。于是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理论。在天命论那里,天主宰人,人是天所派生,因而人象天,要效法天,顺应天。这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时要求人适应自然界而产生的理论。张载认为不管天还是人都只是气,因而具有同样的性质。在这种意义上,天人有共性,都统一于气。程朱理学认为理是最高范畴、宇宙本原,理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在天为天理,在人为人性,天人统一于理,有共同的理,这叫天人一理、天人一道,也叫天人一本。汉代时,产生庞大的宇宙系统论。在这个宇宙系统中,把自然界的四季四方、五色五味、五行五音、天干地支和人事的五脏五官、五帝五神,以及动物等等都组合一个体系中,并且各各相应。例如东方、春天、青色、木、酸味、鳞虫、角音、风气、肝胆、目、筋、怒、岁星、太𤾚、苍龙等等都是相应的,都在一个系列中。这种宇宙系统是将自然界和人编在一起,集中表达了中国哲学的一个特色: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中国哲学重要观念。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相通、相类或统一。《易传》提出:“‘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以天人合一为人生之理想境界。孟子有尽心、知性、知天之说,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与天合一。庄子以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只有圣人才能实现与天地合一。《吕氏春秋》提出天与人相类的观点,董仲舒进一步发挥此说,提出“天人感应”之说。魏晋时王弼等人以道释天,倡导自然与名教合一的天人新义。宋以后,儒者多发挥孟子之说,认为人当因明至诚,因诚至明,实现与天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等人更把天人合一视作“圣学”之特色。古代有关天人合一的种种说法,都是力图寻找天与人之间的相通、相近之处,实现自然与人事之间的协调、和谐或统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征。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和“人”、“天道”和“人道”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天道规定人道,人道体现天道,天人一理。这种观点萌芽于殷周时期的天命论。天命论主张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因此,人们的行动要顺从天意,天帝才会高兴行赏;违反天意,天帝就会动怒降罚。战国时期,孟轲在“天命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相通的主张。他认为,人所以为天下贵,在于人之心性与天相通,因此认识了自己的心性,也就认识了天。“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到了西汉,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天人合一”说。他把天视作百神之君,认为天按照自己的模式创造了人的形体、精神、道德,人只是天的副本,提出了天人相副、天人相类的观点,“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天人合一”说发展到宋代,程朱理学家抛弃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外衣,赋予了它更精致的理论形式,提出了天人一物的观点。他们从理、心、性等方面加以论证:就“天理”而言,天人都是它的体现,本来就是一个东西。“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朱子语类》)“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二程全书·遗书》明清时代的思想家,给天人合一的观念注入了新意。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主张“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周易外传》卷二),就是要刚健自强,以与运动不息、生生不已的天即大自然相合。清代戴震认为,天道的内容是一种“必然”即“生生而条理”,“生生者仁乎,生生而条理者礼与义乎”(《原善》卷上)。而人生的大道在于由“自然”而归于“必然”,使自然情欲得到恰到好处的满足,这个恰到好处的满足也就是仁义礼智的“必然”。“若任其自然,而流于失,转丧其自然,而非自然也。故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孟子字义疏证》卷上)天人合一的含义很多。其中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合一的观点是错误的;万物一体、与天为一的观念中包含有人与大自然一体的自觉和人道主义的因素;劝告帝王用“天道”约束自己,少做坏事,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因此,对“天人合一”观念应作具体分析。 天人合一儒家哲学命题。认为 “天道” 与“人道”、自然世界与社会人事融合为一体。源于《易经》之“与天地合其德”与《中庸》之人“与天地参”。到宋明理学,天人合一则成为儒学之基本思想。含义有三: (1)人、物皆禀天地阴阳之气,但人得天地之全,为万物之灵。周敦颐: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太极图说》) (2)人心能通天地之心。张载: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正蒙·大心篇》)程颐: “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 “圣人之心,……合内外,体万物” ( 《遗书》)。(3) 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张载以天地为父母,民为同胞,物为吾与。程颢: “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 《识仁篇》)朱熹说天人本只是一理,“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 ( 《语类》)。王守仁: “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 ( 《大学问》) 与道家以天为大宇宙、人为小宇宙,因而二者能相类的学说不同,与汉儒董仲舒等以天人为二,然后再相感应的学说也不同,宋明理学说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由仁爱之心出发,由爱民以至爱物,由亲吾之父兄以至亲天下人之父兄,由尽己之心性经过尽人之心性以至尽物之心性,由明德以至齐家治国而平天下,最终实现人与天同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