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朝田亩制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84 天朝田亩制度见05027条。 027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纲领。1853年颁布。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革命纲领。因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故名《天朝田亩制度》。(1)关于土地制度。取消土地私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受田人只有耕种权,而无所有权。平分土地。根据单位面积产量,把土地分为九等,按各户人口和年龄,把天下田平均分给各户耕种。“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好坏田搭配,“好丑各半”。16岁以上分全份,15岁以下减半。(2) 分配消费制度。25家为一“两”,每两“设国库一”。各户所产,“除留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所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鳏寡孤独残疾者的生活费,由国库支给。(3)维持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各户除耕种分得的土地外,都要栽桑养蚕和饲养家禽家畜。“陶冶木石等匠”,由不脱离农业的人担任,“农隙治事”,户户自给自足。(4)建立生产、军事、行政、宗教合一的“守土乡官制”。县以下设各级乡官。“两”是基层组织单位,负责一切生产、分配及社会生活等事项。往上依次为卒、旅、师、军,职务称呼与军队同,首领由本地人充任。对乡官的保举、升贬、奖惩都有规定。纲领集中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土地的强烈愿望,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是不能实现的空想。从现有史料看,分田的规定并未实施。 天朝田亩制度Tianchao tianmu zhidu太平天国起义军的纲领性文件。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 洪秀全旨准颁布了反映太平天国基本国策的 《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全面的农民革命纲领和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其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 ❶关于土地纲领。从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总的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目的是要达到: “有田同耕, 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这就从根本上否定地主阶级对土地的所有权,实行耕者有其田, 进而建立一个 “四有”、“两无” 的理想社会。平分土地的原则和办法是: 一、按人口平均分配,即 “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二、按土地好坏搭配。先按早、晚二季产量, 将田划分九等, 然后按田好坏搭配分配, “如一家六口,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三、分田有年龄的差异, 凡16岁以上男女分得田亩的面积应为15岁以下男女的一倍。 太平天国的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The Land System of the Dynasty of Taipin Heavenly King-dom1853年中国农民革命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不久颁行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内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和法令。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最完整的革命纲领。它体现了农民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精神,但也反映了农民小生产者的幻想。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系统地提出了废除封建土地关系这一根本任务,阐明了完成这一任务的途径,描绘了农民理想中的太平天国状况。幻想实现“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在土地问题上,规定把全国土地按单位面积产量多少,分为九等,“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十六岁以上的男和女分得全分,十五岁以下的减半,好坏搭配。此外,还规定了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政策。所施政策宗旨,采用绝对平均主义分配土地,企图在小农经营水平上,平分一切社会财富,废除私有制,达到“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的目的。实为农民小资产者幻想,不可能实现。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立国规划。颁刻于太平天国天历三年十月至十一月间(1853年11月至1854年1月间)。其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 ❶确定了 “凡天下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天朝田亩制度Tianchaotianmuzhidu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于1853年(咸丰三年)冬颁布的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平分土地为核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实现的办法是:“凡田分九等”,“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16岁以上受全份,15岁以下减半,土地“好丑各一半”。以期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规定军事组织:以5家为伍,设伍长;5伍为两,设两司马;4两为卒,设卒长;5卒为旅,设旅帅:5旅为师,设师帅;5师为军,设军帅。一军为13156家。军帅之上设将军、总制、监军以节制之。并设女军、童子军。规定地方组织:县以下设立各级守土乡官,其组织由伍至军,按照军事组织体系建立。以25家为农村中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副业收获亦然。各家的婚丧、生育等额外开支均从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病残者,由国库供养。在天京设天朝圣库,总管全国财富。集中工匠,分别设诸匠营、百工衙,采用军事编制,进行集体生产。还宣布废除封建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这个贯穿平等平均思想的蓝图,集中表达了当时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和美好愿望。但企图在小农经营的水平上平分一切社会财富。废除私有制,达到“处处平均、人人饱暖”,这只是农民小资产者的幻想,不可能实现,也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从现有史料看,太平天国推行了作为基层政权的乡官制度,没有实施平分土地和国库制度,而执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 天朝田亩制度见“历史”中的“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以土地制度为核心,兼对军政体制,乡官制度,以及农村的军事、教育、选举、司法等制度作了规定。宣布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把辖区土地按产量高低分为九等,按人口平均分配;把农民按太平军的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每二十五家为一“两”,设两司马统管生产、分配、军训等;纲领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曾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地主势力。但具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色彩,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实施平分土地的规定。 天朝田亩制度中国近代太平天国1853年在南京定都后颁布的纲领文件。集中反映了洪秀全代表的农民阶级要求平等、平均的政治伦理思想。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天下婚姻不论财”等;提出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理想。还提出把是否努力从事农业劳动作为划分道德上善恶的标准,“力农者则为贤为良”、“惰农者则为恶为顽”。文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1册。 天朝田亩制度land system of the Heavenly Kingdom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宣布一切土地和财富为上帝所有,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制度。确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将田分为九等,分田时照人口“好丑各一半”;不分男女,重新平均分配全部土地。除受田外,还规定每家栽桑养蚕和饲养家畜家禽数额。县以下设立乡官,其体制、称呼与军队相同:以家为基础,凡居民25家为一“两”,两司马是居民间最基层的乡官,负责管理生产、分配、教育、宗教、司法以及地方武装等工作,每家农副业所得产品和银钱不得私有,除在乡官监督下留足自给部分外,其余全部送缴“圣库”;婚丧弥月等各额外开支都由圣库按规定发给,鳏寡孤独残者的生活费用,也由圣库支给。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太平天国主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平分土地和推翻封建制度的精神,同时也反映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势力。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革命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秋冬颁布,1860年重刻刊行。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革方案。宣布一切土地和财富都属于皇上帝所有。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的原则,把全国土地按产量分为九等,平均分给每个男女耕种。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政策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县以下设立各级乡官,其体制称呼与军队相同。凡居民25家为一 “两”,设两司马,负责管理生产、分配、教育、司法、宗教以及地方武装等工作。每家农副业生产的收获,扣除口粮外,全部归 “圣库”。各家婚丧弥月等项开支,都由圣库按制度供给,“通天下皆一式”。鳏寡孤独病残者,皆由圣库供养。目的是要使大家过着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幸福生活。还宣布“凡天下婚姻不论财”。对于乡官的保举、升贬、奖惩也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是一个在肯定人人平等的前提下,平均分配一切土地的农民革命纲领,具有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对封建剥削制度的革命精神,反映了亿万贫苦农民要求摆脱剥削和压迫的愿望。但具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不可能实现,也不利于生产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清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后,经天王洪秀全批准颁布,1860年重刻刊行。主要内容:❶宣布一切土地和财富都属于皇上帝所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凡田分九等,亩产600kg以上为上上田,依次每少50kg降一等,200kg以下为下下田”,“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杂以九等,好丑各半,15岁以下未成年者减半”。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