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津时调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津时调

曲艺曲种。由流行在天津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其主要曲调“靠山调”,据说是当地制鞋作坊中绱鞋工人休息时靠在“山墙”上歌唱的曲调。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出现专业艺人,内容演唱男女爱情和四时景色为主。初期均为单曲演唱,解放后有多种曲牌、唱腔的联唱。

天津时调

源于明、清以来的时调小曲。曲调包括天津土生土长的“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大数子”及天津化了的“怯五更”、“小五更”、“后娘打孩子”、“下盘棋”等外来民歌小调。清末被称为时新小曲,后称时调。20世纪50年代初,定名为天津时调。最早在手工业者、搬运工人、人力车夫中传唱,有的后来流入妓院。1900年前后出现了专业艺人,著名的有:赵宝翠、秦翠红、高五姑等。天津时调的特点是用天津方言行腔。演出形式为一人站立演唱,演唱者不持打击乐器;个别曲目如《耍婆婆》、《拷红》等也有对唱。伴奏乐器原只有一把大三弦,后加一把四胡。1949年以后,增添了扬琴、笙、低胡或大阮或大提琴。曲词通俗、短小,抒情性强、叙事较简;唱词以七字句为主,传统“靠山调”,常加三字头,“数子”则为五字句。曲调高亢爽朗,具有浓郁的天津地方特色。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喜荣归》、《七月七》、《踢毽》、《放风筝》、《后娘打孩子》、《耍女婿》等。新中国成立以后,著名天津时调演员王毓宝与作者、弦师共同对天津时调进行了改革,取得显著效果。代表性曲目有《翻江倒海》、《摔西瓜》、《毛主席来到咱村庄》、《军民鱼水情》、《梦回神州》等。


1986年王毓宝演唱天津时调

天津时调

曲艺曲种之一。由流行在天津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早先主要曲调是靠山调。一人演唱,只唱不说。一至数人伴奏。内容多反映爱情和风光景色。后来曲调有较大发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