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爵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天爵孟子提出的道德用语。与“人爵”相对。《孟子·告子上》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天爵,指内在的道德自觉;人爵,指外在的等级爵位。他认为天爵比人爵更高贵,达到天爵,便可以获得人爵;相反,只追求人爵,放弃天爵的追求,其人爵也保不住。唐·柳宗元著《天爵论》,认为“明”与“志”比孟子所言更能说明“天爵”的本质。他说:“明离为天之用,恒久为天之道,举斯二者,人伦之要尽是焉。故善言天爵者,不必在道德忠信,明与志而已。”认为明、志才能更好地体现道德追求的实际需要。宋·朱熹认为,“天爵者,德义可尊,自然之贵也”(《孟子章句集注》)。天下篇 《庄子》杂篇篇名。是否庄子所著,说法不一。中国最早的哲学史、伦理学史专论,记述和评价了春秋末至战国中期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名家等派的基本观点。推崇道家,尤突出庄子学说的地位。认为儒学通六经,“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墨家“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主张“泛爱、兼利而非斗”,非乐、节用,“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法家主张“公而不当(党),易而无私”;道家主张“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道家人物老聃、关尹为“古之博大真人”。庄子以其学归为道家,主张“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名家惠施主张“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该篇是研究先秦哲学、伦理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