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天竺

古印度的别称。在月氏东南数千里。唐朝僧人玄奘629年去天竺求经,回国后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说: “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天竺的佛教和雕塑艺术很早就传入中国,641年,天竺遣使节和中国通好,双方互赠礼物。唐太宗曾派人去学熬糖技术,天竺的天文、医学、历法和音乐等先进成就被唐吸收。中国的纸和造纸的方法传入天竺后,对天竺的文化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天竺

是下天竺、中天竺和上天竺的总称,简称“三竺”,位于灵隐寺南山中。下天竺寺建于东晋咸和五年(330),原名翻经院,隋开皇十五年(595)改称南天竺寺,清乾隆时改为法镜寺,光绪八年(1882)重建。元至元年间,日本名僧大兴正国法师曾来此数年。中天竺寺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曾名崇寿院,北宋政和四年(1114)改为中天竺禅寺,明时改名法净寺,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上天竺寺建于五代吴越国,初名天竺看经院,后改名灵感观音院,清乾隆时改为法喜寺,公元1927年重建。自下天竺至上天竺,一路叠障耸翠,林壑幽深,而以下天竺一带风景最美。李白、白居易、苏轼、高濂、汤显祖等人都曾游此并留有诗咏。清乾隆时钱塘县令王纬《雨中赴天竺》有“湿添山树碧,润滴水花红”之句。

天竺

❶《史记》作“身毒”。东汉至唐代为印度的通称。《大唐西域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❷指信度,在今哈克罗河与木俱兰之间,为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参阅苏继庼《岛夷志略校释》“天竺”。

天竺

在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以南的天竺山中。分上、中、下三天竺,方圆数十里。上天竺的法喜寺,中天竺的法净寺,下天竺的法镜寺,分别创建于五代、隋代和东晋年间。是杭州著名的佛教寺院,有“天竺香市”之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