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学Taixue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的教育机构。西汉初年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时尊崇儒术,为了培养儒术统治人才,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的建议,在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为教官,教授儒家经典。最初学生有50人,叫做博士弟子,由“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汉书·儒林传》)充当。另全国各郡也保荐学生到太学受业,待遇同博士弟子。入学后免除本人徭役。每年考试一次,凡通一经者即可补为文学掌故,成绩优秀者得为郎中。以后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都逐渐增加,开设了讲解《易》、《诗》、《书》、《礼》、《公羊》、《谷梁》、《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到元帝时博士弟子达1000人,成帝时增至3000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万余人。太学规模空前扩大。东汉建武五年(29),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明帝还到太学行礼讲经。顺帝永建元年(126),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时1年,用工徒11万2千人,建成240房,1850室。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3万人。灵帝熹平四年(175),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不绝。两汉时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太学官办学校。《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 “初起太学。车驾还宫,幸太学,稽式古典,修明礼乐,焕然文物可观矣!” 《宋史·选举志三》: “时太学之法宽简,而上之人必求天下贤士,使专教导规矩之事。” 太学古代中央官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在长安建太学,设五经博士,是为太学之始。元朔五年(前124年),置博士弟子五十员,后增为上千人。东汉建武五年(29年),在洛阳建太学,明帝曾亲临行礼讲经。顺帝时重新扩建,生员达上万人。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学内容,每一年或二年考试一次。合格者,授予官职;未录取者,允许继续学习。魏晋以后,或设太学,或与国子监并立,均为中央最高学府。唐代太学为国子监所属六学之一,生徒为五品以上文武官及郡县公子孙。天宝年间(742~756年),太学设博士三人,助教三人,学生五百人。宋初仅设国子监,招收少数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始设太学,招收八品以下文武官子弟及庶人俊秀者入学。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扩建太学,推行三舍法,上舍生一百人,内舍生二百人,外舍生七百人,三舍生员共为一千人。元丰二年 (1079年),增学舍为八十斋,生员为二千四百人,其中上舍生一百人,内舍生三百人,外舍生二千人。徽宗时,创建辟雍为外学,规定州学每三年选送一次学生入太学外舍,外舍生增为三千人,内舍生增为六百人,上舍生增为二百人,三舍生员共三千八百人,达于极盛。南宋绍兴十二年 (1142年) 重建太学,由诸路州学生或从落第举人中选拔合格者补入太学。生员最初仅为三百人,开禧元年 (1205年) 增为一千五百五十人,南宋末年增至一千七百人。学官有国子祭酒、司业、博士、学正、学录、直学、学谕等。太学生一般由官府供给饮食。通过公试、私试及年终校定,择优升舍升等,其内舍生可根据公试成绩与年终校定,或免解试,或免省试,或直接释褐授官。明代以后,不设太学而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简称“国学”,亦俗称太学。参见“三舍法”、“国子监” 条。 太学古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学府。它起源于西周贵族子弟教育机构的国学。国学的大学有 “太学”之名称。《大戴记·保傅》: “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兴太学以养士” 的建议,遂将此原来宫廷教育机关改变成国家培养官僚后备军的学府,教育对象以官吏子弟为主。汉平帝时,规定元士子弟亦可入学。质帝时,又规定自大将军至六百石官吏均可送其子弟入学。明帝曾多次亲临太学行礼讲经。魏晋以后,开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并设,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唐代太学与国子学并隶国子监,凡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及国公子孙可入国子学,文武五品以上子孙及郡县公子孙可入太学,太学与宫廷教育完全分离。 太学Taixue中国古代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又称大学。汉武帝时,“兴太学”,设五经博士。东汉太学发展较快。唐、宋两代设太学与国子监。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博士。各朝对博士的要求很高,汉代规定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充当博士。这些博士,一般是通过征召、荐举、选试,以绪科选、他官迁调等途径选取的。首席博士称为仆射。一些朝代还为博士制造一定的衣冠,“衣博士衣而不冠”。太学的学生,历代称谓不一,或称“博士弟子”,或唤“太学生”、“诸生”等。太学生入学的身份资格,历代不尽相同,唐比宋要求严些高些。太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授“孔子之术,六艺之文”,以儒家五经作为基本教材。太学修业年限无统一规定,各朝学制亦不相同。但各都有一套考试制度、放假制度和管理制度。西汉每岁一试,“设科射策”,试而优则仕,不及格者令其退学。中国太学生在历史上曾屡次发生过反对宦官专权、反对投降卖国的事件。宋代以爱国之士陈东为首的太学生,在1126年金兵包围汴京,爱国将领李纲等被罢职,朝廷准备屈辱求和的关键时刻,陈东挺身而出,集合太学生及军民,在皇宫门外请愿,上书痛斥卖国求荣的李邦彦、张邦昌等人为“社稷之贼”,请斩贼类,“复纲旧职”,“诸军民从者数万”,“喧呼震地”。在军民的强大压力下,宋钦宗赵桓被迫恢复了爱国将领李纲等的职务,并击退了金人的入侵。中国太学其教学形式为,设置专门博士,一面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注重自修,通过考试选仕,培养各种杰出人才。又采取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的形式。太学为繁荣学术文化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太学中国古代的中央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太学的设立始于汉武帝时。东汉时太学大为发展,质帝后太学生常达3万人。晋武帝设国子学后,遂成为一定品级官员子弟入学场所。元明以后逐渐被国子学和国子监所代替。 太学学校名。周始置,为王公贵族子弟学府,即大学,高于小学一级。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束发受教,学习成年人各种礼仪。西汉置为最高学府。汉武帝用董仲舒建议,传授儒家经典,以造就官僚人才。以博士为师。东汉沿置,顺帝时有学舍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在学太学生达三万。三国魏亦置。西晋初太常所置国子学,亦习惯称为太学。东晋复置,又别立国学。南朝宋、齐等仅置国子学,隶太常,于国子学置太学博士,为国子诸学之一。北魏、北齐等与国子学、四门学并置,地位低于国子学。北周置,而罢国子学。隋唐五代为国子诸学之一。隋炀帝时,太学生达五百人。唐代太学生分五经为业,每经百人。宋代沿置为最高学府。庆历四年(1044)置内舍生二百人,熙宁元年(1068)增置外舍生一百人。四年推行三舍法,自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北宋亡,太学废,南宋重建。西夏设。金代亦置,隶于国子监,位在国子学下。明清作为国子监的俗称。 太学中国古代官学。见“国学”。 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一般设在京都,始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所立。公元前124年,汉武帝立太学,招学生50名,考试通过后授予官职。王莽时,建房万舍,学生10000余人。东汉顺帝(124)重修,建成240房,1850室,质帝时学生30000多人。唐代太学与国子学都归属国子监。这时,太学的层次要低于国子学。元明清取消了太学,国子监为最高学府。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西周的大学也称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刘彻采纳了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下诏在长安设立太学,设五经博士,配备弟子50名,太学从此正式建立。太学规模较大,学术水平较高,属于高等教育机构。太学的教师称博士,通过征聘、荐举任用之,往往都是经儒大师。学生称博士弟子、太学生或诸生,入学资格依门弟和才学,学业优异者优先选用。学习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教学重视自修、讨论、讲授,学习年限没有统一规定,有严格的考试筛选制度。汉代以后,魏晋南北朝、唐、宋均设有太学,元、明、清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监或国子学,清代将太学并入国子监,成为既是高等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太学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记·保傅》:“帝人太学,承师问道。”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西汉时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开创太学培养贤士和进行教化工作。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元朔五年(前124年)设五经博士,弟子50人,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东汉太学大发展,顺帝时有240房,1850室。质帝时,太学生达3万人。自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量人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