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岁纪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岁纪年中国古代创用的一种历法。太岁与假设的星名,又称 “岁阴” 或 “太阴”,与岁星相应,岁星即木星。古人认为岁星12年运行一周天(实际为11.86年),因此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以岁星所在的部分作为岁名。但岁星运行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与将黄道分十二地支的方向正相反,为避免这种不方便,加上十二地支的顺序为古时人们所熟知,于是以每年太岁所在的部分来纪年。当岁星的太岁的初始位置关系规定后,就可从任何一年岁星的位置推出太岁所在的辰,因而就能以十二辰的顺序来纪年。太岁所在的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十二个年,分别配以相应的专名,依次是: 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如太岁在寅叫摄提格,在卯叫单阏等。《汉书·律历志》下记载汉高祖元年“岁在大棣,名日敦牂,太岁在午”就是这种纪法。有了地支关系,再配以十岁阳,组成六十干支,用以纪年。后来,术数方士之家认为太岁所在为凶方,有忌兴建宫室或巡幸徒游的说法。参见“阴阳合历纪年”条。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