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平圣惠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太平圣惠方综合类著作。又名 《圣惠方》。宋王怀隐等辑。一百卷。怀隐,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初为道士,居汴之建隆观,精医应诊,太平兴国初奉诏还俗,为尚药奉御,三迁至翰林医官使。太平兴国三年(978)北宋朝廷下令编修方书,怀隐与副使王祐、郑奇等奉敕辑撰是书,于淳化三年(992) 始成。分一千六百七十门,载方一万六千八百三十四首,广集宋以前方书及民间验方,内容颇为丰富。书中首列诊断脉法,次列用药法则,然后按类分述各科病证之病因、病理、方药,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理论体系的医书,代表当时医学发展水平。是书收药品种,较之前代本草书(如《新修本草》)增多,有些药品为前代方书采用或不用的,故宋人蔡襄称是书多“异域瓖苛”之品,所介绍之方剂、疗法,亦多前代文献失传者。对后世影响颇巨。本书自宋代刊行后,明清两季未予重刊。所存多为宋刊残本或抄本,多无完书。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现存四种抄本互校,增补排印出版,乃目前最完整的版本。 太平圣惠方书名。简称《圣惠方》,100卷。北宋翰林医官五怀隐及副使王祐、郑彦,医官陈昭遇等奉宋太宗诏令编纂。自太平兴国三年 (978)始,到淳化三年 (992) 完成。宋太宗赐名 《太平圣惠方》,并亲自为之写序,记述该书编撰经过。全书分1670门,方16834首,约282万条。包括诊法、处方用药、五脏诸病、内、外、妇、儿、服食、丹药、外益、针炙等内容。每一病证先列 《诸病源候论》 的论述,对病因病机,疾病证候,方剂药物进行理论的阐述。该书重视 “脏腑疾病”,置于所载各种疾病之首,有别于前人。并首记 “五脏用药”。另外关于外科五善七恶之说,小儿急、慢惊风的分辨,眼科 “开内障眼论” 所载白内障针拨手术的详细过程,亦均为我国现存最早记载。书的又一特点,是设立专篇,阐述医德与医术的修养。本书是一部大型临床方书,反映了北宋前期医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临证参考价值。但因卷帙浩大,在当时不易流传。北宋中期,庆历六年 (1046)福建医家何希彭,曾选录《太平圣惠方》 中便于民用者6096方,辑为 《圣惠选方》,作为教本应用,对后世方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该书已佚。《太平圣惠方》现存主要版本有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排印本、日本抄本。 太平圣惠方方书名。宋王怀隐等编著。书成于992年。共100卷。本书广集汉唐以来各家方书及民间医疗经验,按脏腑病证分类汇编,共1670门,载方16834首,是一部大型临床实用方书。书中首列诊断脉法、用药法则,然后按类分叙各科病证的病因、症状及治法、方药,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参考价值。 《太平圣惠方》宋王怀隐等编著的中医学书。书成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共100卷。本书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与《外台秘要》为蓝本,广泛搜集汉唐以来各家方书以及民间医疗经验,按照脏腑病症分类汇编而成。全书分1670门,录方16834首,为宋代的医方巨著。首列诊断脉法、用药法则,后按各科论述疾病的病原、症状,多采用《诸病源候论》内容,末列各科方剂,并较详细地论述了食治与食疗的方法,内容丰富,载述了我国十世纪以前的医药学成就,是我国医药史上一部重要的医书,同时也是食疗的著作。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