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平寰宇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41 太平寰宇记地理总志。北宋乐史编著。200卷,始修于太平兴国四年(979),行政区划以雍熙四年(987)为断。用开始撰修时年号为书名。以宋初统辖疆域为叙述范围,始于东京,终于“四夷”。以州郡为纲,以县为目,分述内容除沿袭《元和郡县志》诸项外,还增加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四夷等,皆为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资料。改贡赋为土产,记载农林牧渔等情况,更广泛地反映物产分布和区域经济,取材广泛,内容繁富,在经济地理方面有较大价值。为方志学的重要著作。 太平寰宇记地理总志。北宋乐史(930—1007)撰。二百卷, 目录二卷。史字子正,宜黄(今属江西)人。太平兴国进士。历官秘书郎、主簿、巡抚。著述宏富。约当雍熙三年(986)成此书,凡一百二十余万字。取材以太平兴国八年为限,故名。博采史书、地志、文集、碑刻、杂著二百余种,分河南、关西、河东、河北、剑南西、剑南东、江南东、江南西、淮南、山南西、山南东、陇右、岭南十三道,含东京、西京和八百余府、监、军、州。自第一百七十二卷后为四夷,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有当时国内外一百二十多个民族、部落。府、军、州均载其境、四至八到、户、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府、军、州、监、县俱记地理位置、地名沿革、建置历史。县境山川、城镇、名胜、古迹、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皆有记述。四夷各有总序,各族分述其历史、语言、制度、土俗、物产。全书内容,广涉宋代国内各道、周边各少数民族和部分国外民族及国家、地区。是北宋时期以中国地理为主兼载域外地理的专书。在中国方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地理总志的纂修有很大影响,尤以所创风俗(或称“土俗”)等四项,成为后世方志必修志目。人物和艺文也属首创。所载唐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缺略。但叙事详古略今,地名间有舛误。至清乾隆,佚第四卷及第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九卷,时人陈兰森据《元丰九域志》等书所引辑补,装订为第二册,另题《太平寰宇记补阙》。书末另附兰森《杂说并论》一书。均有重要史料价值。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本(各卷附校勘记可参考), 《丛书集成初编》本,1980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将陈兰森《太平寰宇记补阙》单订一册)。李德清《简评<太平寰宇记>》 (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0、5)等可供参考。 太平寰宇记宋代地理总志。二百卷。北宋乐史撰。乐史(930—1008),字子正。抚州宜黄(今江西宜黄)人。南唐时官秘书郎,宋太平兴国五年(980)以见官举进士。上书言事,擢为著作佐郎,知陵州。雍熙三年(986)献所著书,受宋太宗嘉奖,迁著作郎,直史馆。擅于著述。乐史对唐代贾耽《十道图》、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尚不满意,认为内容过简,缺漏较多,经历了不同的朝代,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地名更易,区划变迁,所以他编撰此书以供北宋统治者作为借鉴和依据。当时,后晋割让给辽的幽、妫、营、檀等十六州未能收复,赵宋特设封桩库储备钱财以作收复失地之用,乐史体念此种用意,编书时收进这一大片土地以表现爱国统一的心愿。书名中的“太平”和宋太宗年号太平兴国有关,乐史此书主要是在这其间编成后进呈的。“寰宇”得名于书最后的二十九卷关于四夷的记载,带有世界地理的意味。全书共有二百卷之多,后有缺佚,所差七卷都是后面的四夷部分。 太平寰宇记(宋)乐史编著。200卷。仿《元和郡县志》例,叙事以州、府为单位,载其沿革、领县、州府境、四至八到、户口、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及各县置废、山川、古迹、要塞等。取材以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为限。此书所创风俗、姓氏、人物、土产等项,为后世地理志体例所沿据。有《丛书集成初编》本通行。 太平寰宇记宋乐史撰。原书二百卷。清《四库全书》著录时仅存一百九十三卷,江西万氏本及乐家祠堂本缺第四卷,共缺八卷。《古逸丛书》刊有杨守敬从日本抄回的五卷半,今实缺二卷半。因书成于太平兴国年间,故名。体例沿用《元和郡县志》,又增加风俗、姓氏、人物、艺门、土产等项。并将当时不属于宋王朝的“燕云十六州”也包括在内,以表示时人恢复故土的愿望。书中所载唐代以前地志佚文,可补史籍缺陷。资料繁富,考据详精,为研究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太平寰宇记》地理志史书。宋乐史撰。成书于930年至983年。全书200卷,目录2卷,《四库》著录仅存193卷,江西万氏本缺第4卷,共缺8卷。杨守敬从日本抄回5卷,今实缺2卷半。其中卷1至卷171记11道情况,卷172至200记周边各族情况。该书资料详实,引书达200种,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记述范围,始于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终于“四夷”。取材丰富,除沿袭唐代地志体例外,又增加风俗、姓氏、人物、土产等门类。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