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平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69 太平经

早期道教著作。又名《太平清领书》。汉代曾流行有甘忠可的《天历仓元太平经》,于吉的《太平青领书》和张道陵的《太平洞极经》,均已佚。今存明《正统道藏》所录残本57卷。其内容庞杂,主要是宣扬宗教和封建伦理观念,但间亦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道德思想和要求。本书针对封建剥削阶级聚敛财物、欺凌百姓的现象,提出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救穷周急,有道施教的道德主张。本书还针对残害妇女的罪恶社会现象和伦理教条,提出“尊卑大小皆如一”、君臣民“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的道德理想。本书也宣扬 “承负”的善恶果报观,认为个人行为是否符合天意,会给子孙后代带来不同的因果报应。本书对于民间宗教活动,尤其是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道陵的五斗米道等曾发生一定影响。


020 太平经

道教经典。相传有西汉甘忠可《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东汉于吉(一作干吉)《太平清领书》 170卷,张陵 《太平洞极经》 144卷。今本 《太平经》为《正统道藏》所收,题于吉撰,仅存57卷。今人王明据唐《太平经钞》等书辑补,编为《太平经合校》,基本恢复原貌,据考非一时一人之作。内容庞杂,言及天地、阴阳、五行、干支、灾异、鬼神、社会各个方面,宣扬宗教及封建伦理观念,主张自食其力,互救互助,预言大德之君降世。太平盛世来临。东汉末年张角据以创立太平道。对五斗米道也产生过一定影响。

太平经

道教经书。亦称《太平青领书》,为东汉晚期甘忠可、于吉、张陵等儒生和方士所撰。内容庞杂,涉及阴阳、鬼神、天地、干支等,主要宣扬“有神论”及宗教迷信,鼓吹调和平均的“太平之道”,同时也对社会黑暗进行谴责,流露出救穷周急及自食其力的思想,对东汉黄巾起义起到一定的影响,也对道教的神仙思想、修道之术颇多帮助,因被道教奉为经典。今存五十七卷。

太平经

道教经典。著者不详。据《后汉书·襄楷传》:东汉“顺帝时,琅玡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其书名《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明正统《道藏》收有《太平经》,原为一百七十卷,今残存五十七卷。大约成书于东汉中晚期。从其体例经文可知,《太平经》在流传形成中,屡经增删,故非一时一人之作。《道藏》中另有《太平经钞》、《太平经圣君秘旨》,当是《太平经》的辑略。《太平经》上承老子思想,又受两汉图谶之学和神仙方术的影响,《后汉书》称“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早期道教的一派太平道,以经名派,奉其为主要经典,并以此经组织、动员群众,鼓动农民起义,对东汉末年的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
在神学思想上,《太平经》信仰“天人合一”。认为天地是人的本始,天人一体。人要法天道,得天心,合天意。天地都有神灵,主日月星辰,四时风雨以及人寿祸福。人君是天之子,因此,“人君为善于内,风雨及时于外,故瑞应反从人胸中来”(《道典论》卷四引)。反之,则会引起自然界之变怪灾异。
在宇宙观方面,《太平经》继承《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把宇宙万物的本源归结为“元气”,认为“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万物”(卷七十三至八十五)。同时提出“三合相通”,认为太阳、太阴、中和;生、养、施;道、德、仁;天、地、人等都需要“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道可成”(卷四十八)。
在社会观方面,《太平经》提出实现“太平”的政治理想,认为“太者,大也。乃言其积大行如天,凡事大也,无复大于天者也。平也,乃言其治太平均,凡事悉理,无复奸私也;平者,比若地居下,主执平也”(卷四十八)。这样的社会就是治理平均,公正无私,相爱相通,无复有害。因此,经文斥责那些“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的为富不仁者,指出“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卷六十七)。
在伦理观方面,《太平经》认为最重要的是忠和孝,孝为善之首。如果不孝不忠,天地鬼神都会令其凶夭,死后魂神受考。忠孝之人,现世荣贵,死后升天。对于人的行为,“天遣神往记之。过无大小,天皆知之。簿疏善恶之籍,岁日月拘校,前后除算减年”(卷一百十)。并且提出“承负”的观念,认为“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前为承,后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卷三十九)。
在长生成仙理论方面,《太平经》认为人人都可以达到不死成仙,只要能“爱气尊神重精”(卷一百五十四至一百七十),而保守精气神合一的,就是“守一”之术,守一就是守神,保持身心平静,意念集中于某处。它“可以度世,可以消灾,可以事君,可以不死,可以理家,可以事神明,可以不穷困,可以理病,可以长生,可以久视”(《太平经圣君秘旨》)。此外,还有守气、食气、还反神气、胎息、尸解、卜葬、灸刺、符祝、草木方等方术的介绍。《太平经》认为“夫物生者,皆有终尽,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卷九十),但是它又强调人仅得一生,所以应当乐生重生,养身全形,修道成仙。
《太平经》集中国道教初期思想的大成,其中既有渊源于方仙道和神仙家的神学教义,又包含了渊源于黄老道的某些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因素,又有反对剥削阶级聚敛财货等思想。因此,它对中国道教教义思想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也是中国哲学史和道教思想史上颇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现存《太平经》残五十七卷,收于明正统《道藏》的“太平部”。见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以下简称“三家本”)第二十四册。今人王明有《太平经合校》,此书以《道藏》本《太平经》为依据,参照《太平经钞》及其他二十七种引书,加以校补而成,使人得见原《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的概貌。

太平经

又名《太平清领书》。道教早期经典。原一百七十卷,现存残本五十七卷。采“神人”(又曰“天师”)答六方“真人”问的形式,卷帙浩繁,内容驳杂。其说以奉天法道、顺应阴阳五行为宗,广述治世之道、伦理之则,及长寿、成仙、通神、治病、占验等术,而以顺天地之道治政修身,以达天下太平为宗旨。融道、儒、墨、阴阳、神仙诸家之学。对后世道教各派教义有影响。为研究东汉末期社会情况和道教历史的重要资料。今人王明辑校为《太平经合校》。


太平经

道教经典。主张建立兴善除恶的社会,这就需要人们之间“并力同心”、“互助互利”、“相亲相爱”;提倡孝道、敬老爱幼,反对残酷迫害妇女;认为人类是初善后恶,应回到初善的境界中去。是反映农民道德观念的重要文献。参见“宗教”中的“太平经”。

太平经

又名《太平清领书》。早期道教著作。成书于东汉后期,非一时一人所作。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汉顺帝时宫崇上其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号《太平清领书》,后桓帝时襄楷又自上此书。其思想内容庞杂,大致包含三类:一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言论;二是揭露批判豪门贵族黑暗政治的言论;三是反对残酷剥削,主张自食其力、周穷救急、互相友爱的言论。其中心是“太平”思想,“太者,大也;大者,天也;天能覆育万物。经者,常也;天以日月五星为经,地以岳渎山川为经”。据此,提出阴阳和顺、物富民安和平等、平均、公平的太平世界的社会理想,并提出任用贤才、减轻刑罚、养民富民、沟通民意、自食其力、周急救穷、互助友爱、待人平等等政治伦理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为以后起义农民所利用。《太平经》里也有诸如维护尊卑等级、私有制度,反对犯上作乱,鼓吹善恶报应等等反映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这些互相矛盾反映不同阶级利益要求的思想,都在“致太平”的幻想中被糅合在一起,通过宗教神学的方式加以论证。《太平经》一书,今已残缺不全,原书170卷,现只存57卷。王明先生根据《太平经钞》及其他27种引书加以校补,编为《太平经合校》。

太平经

道教早期经典。传汉时曾先后流传3种《太平经》,即: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东汉末年琅邪(今临沂北)人于吉的《太平清领书》170卷,张陵的《太平洞极经》140卷。均散佚。明《正统道藏》所收《太平经》,仅残存57卷。该书内容庞杂,涉及天地、阴阳、五行、鬼神及当时的社会情况等,宣扬宗教和封建伦理观念,也有一些篇章反映劳动人民反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主张自食其力和救穷周急等思想,对张角的太平道、张陵的五斗米道等产生过一定影响。是研究东汉末期社会情况和道教历史的重要资料。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