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17 太虚1889—1947现代佛教僧人。俗姓吕,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16岁于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出家,依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足戒。1909年随寄禅参加江苏省僧教育会,在南京祇洹精舍从杨文会学佛经,从苏曼殊学英文。旋赴广州,住持白云山双溪寺。1912年在南京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被推为会刊《佛教月报》总编辑。撰文倡导“佛教复兴运动”,建立新的僧团制度。1917年应邀赴台湾弘法。曾在上海与章太炎等创设觉社。1922年在武昌始创佛学院。1925年率团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东亚佛教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1927年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1928年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佛学会,是年秋出国访问,历游英、法、德、比、美诸国,宣扬佛教。在巴黎参与筹组世界佛学苑,为中国僧人去欧美传播佛教之始。1931年在重庆北碚缙云寺创办汉藏教理院。1943年同于斌等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等职。1947年病逝于上海玉佛寺。主要著作有《整理僧伽制度论》、《真现实论》、《太虚大师寰游记》等。门人辑有《太虚大师全书》。 204 太虚指广大的太空。《庄子·知北游》:“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唐成玄英却认为:“太虚是深玄之理。”(《庄子·知北游》疏)张载重点阐述了这个范畴,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他把太虚看成气散而未聚之状态。北宋程颐认为有形总气,无形只是理,“亦无太虚,遂指虚曰: 皆是理,安得谓之虚? 天下无实于理者”(《遗书》卷三)。明王廷相用以指人性之本原:“太虚者,性之本始也。”(《慎言·道体篇》)王夫之认为,“太虚即气,絪缊之本体。”(《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为宇宙之实体。 太虚中国古代哲学范畴。❶指元气本体。北宋张载《正蒙·太和》:“太虚无体,气之本体。” 太虚1889—1947现代僧人。俗姓吕,法名唯心。浙江崇德人。曾设立中国佛教协进会,主编《觉社丛书》、《海潮音》月刊。1922年后,先后创办武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等,致力于新佛教运动。所著辑为《太虚大师全集》。 太虚中国现代僧人。俗姓吕。光绪十五年(1889) 生于浙江崇德 (今浙江桐乡)。十六岁于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出家,同年依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足戒。1909年随寄禅参加江苏省僧教育会,又在南京从杨文学会佛经,从苏曼殊学英文。1911年被推为广州白云山双溪寺住持。1912年在南京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被推为会刊《佛教月报》总编辑。撰文宣传“佛教复兴运动”,建立新的僧团制度。1917年应请赴台湾弘法。1918年在上海与章太炎等组织觉社,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为《海潮音》月刊。1922年在武昌创办佛学院。1925年率佛教代表团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东亚佛教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1927年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1928年在南京创立中国佛学会,是年秋去英、法、德、美等国宣扬佛教,并与外国学者共同在巴黎筹建世界佛学苑,为中国僧人去欧美传播佛教之始。1931年在重庆北碚缙云寺创办汉藏教理院。1939年冬率领中国佛教友谊访问团,出访缅甸、印度、锡兰 (今斯里兰卡) 等国。1943年与冯玉祥等人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1947年病逝于上海玉佛寺。太虚的佛教人生观,就是“人间佛教”思想。他为扩大佛教影响,改变社会对佛教的消极看法,主张“新佛教运动”,推行佛教改革,力图使佛教对现实社会有所裨益,他的思想和实践,对现代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著作有《真现实论》、《法相唯识学》、《整理僧伽制度论》、《新的唯识论》等。其全部著述被编为《太虚大师全书》。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