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心理学派”。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学派。18世纪80年代产生于奥地利。主要代表人物门格尔、维塞尔和柏姆·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故名。他们都采用心理分析方法。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人的欲望及其满足的规律,出发点是孤立个人的消费心理状态。断言商品价值决定于最后一单位的效用,资本利息产生于人们对现在和未来物品效用主观评价的差额。对近代各国庸俗政治经济学有广泛影响。参见“心理学派”、“边际效用学派”。
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是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19世纪80年代出现于奥地利,其创始人是门格尔,著名代表人物有他的继承者庞巴维克和维塞尔。
奥地利学派把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归结为欲望与满足,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应当是研究人的欲望及其满足的规律,其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个人在消费上的心理状态。因此,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他们所采用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演绎方法和反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
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有:
❶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 “经济人” 对于财货 (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的物品) 所具有的意义所持的判断,是由物品所能满足的各种欲望中重要性最小的欲望决定的,即物品在被充分利用条件下所得到的最小效用决定的。效用是主观的,因而价值也是主观的。他们还把财货分成两个等级: 用于生产消费的是高级财货,用于生活消费的为低级财货。高级财货的价值取决于低级财货的 “预期价值”。地租、利息和工资是土地利用、资本利用和劳动利用的价格,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由低级财货的预期价值决定,故又最终依据于欲望满足的强度来决定。该理论主要为门格尔所创立,后被维塞尔发展完善。
❷主观价值论和时差利息论,该理论主要由庞巴维克所提出。他认为人们在市场上都要坚持有利的交换,只有在换进的物品的主观价值大于换出物品的土观价值时才愿交换。他还把交换分为孤立的交换、单方面的竞争和双方面的竞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 价格的决定以买主的评价为上限,以卖主的评价为下限,具体的确定则看是买主还是卖主更狡猾,更有说服力。第二种情况: 在卖主单方的竞争中,价格决定以购买成功者的评价为上限和竞争中最有能力的购买失败者的评价为下限; 在卖主单方竞争中,价格的决定以实际出售者的评价为上限。第三种情况: 双方竞争相等,供求平等,就形成了价格。在主观价值论的基础上,他还炮制了 “时差利息论”,认为利息是现在物品的价值高于同种量的未来物品的差额,利息来自于现在与未来的时差。他提出所谓 “需求和需要供应的差别”、“低估未来” 和现在物品技术上的优越性” 等三条理由来说明时差利息,把利息当作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认为利息有借贷利息、企业利润、耐久物品的利息等三种形式。
❸机会成本和 “归属” 理论。维塞尔把边际效用分析扩大到成本理论中,提出了机会成本的思想。他认为在物品具有多种用途且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以某种一定量生产要素生产产品A,就是本来可以用这些生产要素生产另一种产品B的牺牲为代价的。他还运用机会成本概念来建立效用最大化原理 (即消费者均衡原理)。创立了 “归属理论”,认为消费品提供效用,生产要素也提供效用。生产要素提供的效用是由它生产的消费品的价值来决定的。这个价值按 “归属” 原则分配给各种生产要素,每种生产要素都按此要素则得到归于自己的份额。生产贡献的归属也是按照边际规律进行的,每一单位消费品都从边际效用中得到它的价值,同样,第一单位生产要素也都从归属于它的边际贡献中得到它的价值。
奥地利学派理论的实质,在于它抹煞了商品价值范畴的客观性和历史性,割断了商品价值同劳动的联系,从而否定了资本主义剥削。该学派对近代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所倡导的边际分析方法、时差利息论、心理分析方法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攻击,都被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所接受,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