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姓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姓氏

姓与氏的合称。《左传·隐公八年》: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氏族》:“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


姓氏

姓氏是个人所生家族的符号。姓氏萌生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中,故姓氏之源,有些带有远古神话传说的神秘色彩。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有严格区别,男称氏,女称姓。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以男子为主体,故姓也改从男,氏则反为女子家族之用。西汉司马迁著《史记》时,才把姓与氏混而为一,以后朝代则不再区别姓与氏,均表姓之义。另外,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姓氏的产生、演变、发展都有其复杂的历史原因,诸如以国、爵、官、谥、邑、姓、字、族系为氏者。

姓氏

姓与氏的合称。上古社会,一个姓是一个族或一个部落的标记。以后由于子孙繁衍按代际出现若干分支,每支都有一个特殊称号这就是氏。《通鉴·外记》说:“姓者统共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有些史书对姓氏的起源持不同看法。《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可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可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汉代史学家史马迁率先在史书上倡姓氏合一,起到简化称谓的作用。姓氏的作用,古人认为是为了“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现代只起标记,称呼人的作用。世界各国子女的姓氏多随其父,也有随其母的,也有另起他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中国古代已婚妇女往往在本家姓之前冠以夫姓。现代则无此俗,一般沿用已有姓名。外国,尤其欧美各国妇女则有婚后改为夫姓的习俗,相沿至今。汉族的姓氏的渊源可分为以下几类:
❶以祖先的崇拜物——图腾为姓,如云、龙、熊、牛、马、羊、鹿等。
❷以祖先的称号为姓,如轩、辕、高、阳等;或以祖先的字或名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子孙便姓游。也有以祖先的谥号为姓,如周文王、周武王、他们的后代分别姓文、武。
❸以祖先建立或被分封的国家为姓,如齐、鲁、秦、晋等;或以祖先的居住地为姓,如东门,南宫,西廓等。
❹以职业为姓,如陶卜、巫、商等。
❺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徒、帅、尉等。
❻以皇帝赐封为姓。
❼因避讳等各种原因而改姓。如“丘”姓,因避讳孔圣人改为邱;有的原姓庆,因避讳皇族改为姓“贺”。
❽少数民族姓氏的译音为姓,如呼延、宇文等。我国姓氏以单姓居多,如赵,王。复姓次之,如欧阳、西门。还有三字姓、四字姓的,如步六孤,爱新觉罗。据统计中国古今姓氏已超过8000。近年《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千家姓》共收单复姓3107个。台湾出版的《中国姓符》收单复姓6363个。

姓氏

姓与氏的并称。古代天子分封诸侯,因其所封而赐姓,分封土地给其建国,即以国名为其氏。诸侯对下属不得赐姓、氏,对有功德的大夫,就赐他用自己的字、官名或采邑名为族,使之从原来的氏中分离出去,别成一族。族虽有分别,但都是姓的支派,所以氏与族也可以并称为“氏族”。姓氏是商、周分封制的产物,秦代废除了分封制,原来诸侯和大夫的子孙都成为平民。长期以来,他们父祖相传,日常用氏而不用姓,姓遂不明,于是便以氏为姓,姓、氏遂混而为一。《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4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