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姚鼐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53 姚鼐1732—1815

清代学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舍,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刑部郎中等职。曾参与《四库全书》纂修,书成辞官,历主梅花、敬敷、紫阳、钟山等书院讲席,培养了一大批门生弟子,最著名的是方东树、梅曾亮、管同、姚莹,号“姚门四弟子”。继同乡方苞、刘大櫆之后,提倡古文创作,主张义理、考证、文章合一,标举“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个文章要素,以阴柔和阳刚论析文章风格,使古文之学更加系统规范,成为桐城派的宗师。其文简洁清淡,雍容和易,然气势不足,规模也不够阔大。亦能诗。有《登泰山记》、《江上竹枝词》等诗文名篇。著有《惜抱轩全集》,编有文总集《古文辞类纂》,诗选集《五七言今体诗钞》,前者影响较大。

姚鼐1732—1815Yao Nai

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省)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馆纂修官等职。44岁时辞官归乡,主持扬州梅花、江南紫阳、钟山书院40余年。
姚鼐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继方苞、刘大櫆之后,发展了桐城派的义法论,提出了义理、考据、文章三者互相为用的主张;他把文章的要素分为“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两个方面,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主张沿着格律声色去追求神理气味(见《古文辞类纂序》);另外,他还概括了阴柔阳刚两大类文章风格。其观点总结了前人创作经验,发展了古代散文理论。其文主要学习欧阳修、曾巩、归有光等人,雍容雅洁,纤徐平淡,讲究谋篇布局。代表作有《伍子胥论》、《复鲁絮非书》、《登泰山记》等。《登泰山记》结构谨严,造语精炼,把雪后泰山极顶的景象描绘得壮丽雄伟,文章苍劲朴茂,工力深厚,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色。其文章的缺点是内容较为狭窄,过于讲究形式、技巧,偏于阴柔之美而缺乏阳刚之气。
姚鼐亦长于诗,尤工近体,《河上杂诗》、《金陵晓发》、《山行》、《天门》等皆清秀雅致,颇富情韵。
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辑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姚鼐1732—1815

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 (今属安徽省)人。乾隆二十八年 (1763年) 进士,入翰林,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官等职。但他并不热衷于功名富贵,四十四岁时托病辞官归乡,后主持江南紫阳、扬州梅花、钟山、敬敷等书院共四十余年。姚鼐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继方苞、刘大櫆之后,发展了桐城派的义法论,提出了义理、考据、文章三者互相为用的主张;他把文章的要素分为“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两个方面,主张沿着格律声色去追求神理气味。其文主要学习欧阳修、曾巩、归有光等人,雍容雅洁,纤徐平淡,讲究谋篇布局。代表作有 《伍子胥论》、《登泰山记》、《复鲁絜非书》等。《登泰山记》结构谨严,造句精练,把雪后泰山极顶的景象描绘得壮丽雄伟,文章苍劲朴茂,工力深厚,体现了桐城派散文的特点。姚鼐亦长于诗,尤工近体,《河上杂诗》、《金陵晓发》、《山行》、《天门》等皆清秀雅致、颇富情韵。他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时所编《古文辞类纂》,在当时流传甚广,对清代中叶以后的散文影响很大。著有《九经说》、《惜抱轩全集》八十八卷。

姚鼐1732—1815Yaonai

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礼部主事、刑部郎中,充任山东、湖南乡试考官。四库开馆,充任纂修官。后辞官归里,先后主持紫阳、敬敷、梅花、钟山等书院讲席达40年之久。姚鼐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他将方苞、刘大櫆的文学主张加以发展,使之更系统化。他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互为用的主张;提出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大要素的看法;他提出了文章风格有阳刚、阴柔之别,但均为文章所需,不可偏废。姚鼐的散文,多以个人生活为内容,尤以纪游写景见长,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其文工于剪裁,结构严谨,语言简洁自然,纡余要眇,雍容和易之风颇近欧阳修、曾巩,偏于阴柔之美。《复鲁絜非书》、《登泰山记》等为其名作。姚鼐亦能诗,尤工近体。有《惜抱轩全集》、《古文辞类纂》等传世。

姚鼐1731—1815

清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因名室为惜抱轩,又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充四库全书编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后乞养归,历主江宁、扬州、徽州、安庆等地书院凡40余年。曾受业于刘大櫆,为“桐城派三祖”之一。论文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要求写作由“文之粗”即“格、律、声、色”达到“文之精”即“神、理、气、味”;又区别艺术风格为“阳刚”“阴柔”两大类;全面总结并发展了桐城派文论。其散文以“醇正严谨”著称,清通自然,简洁明快。有《惜抱轩全集》,又选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参见“美学”中的“姚鼐”。


姚鼐

“桐城派”代表人物。认为完美的艺术品是“道与艺合”、“醇雅有体”地赞述封建义理的精巧之作。系统论述了传统的阳刚、阴柔之美的理论,认为艺术美是二者的结合,是作家“意与气”的产物。参见“文学”中的“姚鼐”。

姚鼐


姚鼐1732—1815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微省)人。著有《惜抱轩全集》,编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他的文章,简淡纡徐,偏于柔美。在散文理论方面,他继承方苞的义法论,又继承刘大櫆的声气论,并有所发展。其一、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 一以“相济”,反对“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述庵文抄序》)。其二,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古文辞类纂序》)其三,概括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风格,认为二者可以有所偏胜,不可有所偏废:“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废而闇幽,则必无与于文者矣。”(《海愚诗抄序》)姚鼐在创作和理论上的实绩,使他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


姚鼐1732—1815

字姬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中年弃官,主持江宁、扬州、徽州、安庆等地书院40年,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刘开等都是他的弟子。早年曾受业于刘大櫆,继承同乡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论文主张义理、考证、文章三者不可偏废;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风格,认为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都是文章需要的,不能偏执;同时又发展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总结出模拟古文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要素。其文章风格大致与欧阳修、曾巩之文相近,简洁清淡,醇正严谨,雍容和易,一如其人。总体上偏于阴柔之美,在桐城派诸家中,最富情韵。唯缺少气魄而风采见弱。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影响甚广。


姚鼐

姚鼐1732~1815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早年随伯父姚范和刘大櫆学习经学、古文,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兵部主事,历任山东、湖南乡试主考官、三十六年会试主考官。累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参与纂修《四库全书》。主持梅花、紫阳、敬敷书院40年。桐城派的义法论和声气论经其发挥和深化,成为一套较系统的古文理论。他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总结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八大要素,阐述其关系,同时概括了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风格,认为两种风格都是文章所需要的,不能偏废。其散文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诗有清拔淡远之致,尤工近体。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包括文集和诗集,又有《法贴题跋》、《左传补注》、《国语补注》、《公羊传补注》、《谷梁传补注》、《九经说》、《老子章义》、《庄子章义》等。选编古文辞赋集《古文辞类纂》》75卷及《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

姚鼐1731—1815

字姬传,一字梦谷,轩名惜抱,人称惜抱先生。桐城(今枞阳)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五年(1750)举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入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改任礼部主事,充山东、湖南等地副考官,恩科会试同考官,擢至刑部郎中等职,并参加《四库全书》编纂。四十四岁辞官归里,先后在安庆、桐城、扬州、苏州和南京,从事教育和文学研究,历主梅花、敬敷、紫阳、钟山等书院。他论文承同乡前辈方苞、刘大櫆之遗绪,提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从理论和实践上集清初桐城古文家之大成。时人周书昌为之语曰:“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桐城文派之名由此起。他的文学理论主张为其他许多文学大家所接受,乃至影响到近代的曾国藩等人,由是桐城派声名大振。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后,桐城派的影响才渐归于寂。姚鼐生平著作很多,后人总编为《惜抱轩全集》和《惜抱轩遗书》等。

姚鼐1732—1815

清文学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因室名惜抱轩,世人又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少家贫,体弱赢多病,然嗜学如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选庶吉士,后改礼部主事、兵部主事,累官至刑部郎中。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四库馆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中年托病辞官,在扬州、江宁等地主讲钟山、紫阳等书院凡40余年。早年从伯父姚范学经,又随刘大櫆学古文,成为桐城派的主要作家。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并工诗文。论文与刘大櫆等一脉相承,在方苞义法的基础上,提出“考据、词章、义理”三者合一,前者为手段,后者为目的,强调“辞”要“足志”,要以宣传程朱理学为旨归;学文之法主张多读多做,摹拟而能自我脱化;又以“阳刚”、“阴柔”论文章风格。其理论对后世散文家有极大影响。所编《古文辞类纂》,流传甚广,成为桐城派作文典范。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大都阐发程朱理学,无多大意义。但山水小品别具风格,清新逸致,晓畅简洁,具有凝炼、澄澈、明润无暇的意境。在山东从政期间写下的描绘山东名胜的《登泰山记》、《游灵岩记》2篇即是其代表作。前者仅用400余字,抓住冬季泰山的特点,表现了东岳泰山的雄奇壮丽。其中“雪中观日”一段,尤为后世称道。著有《惜抱轩诗集、文集、文后集》38卷、《庄子章义》10卷、《九经说》19卷及《三传补注》等多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