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姜立夫1890—1978数学家。浙江平阳人。1911年留学美国加州大学。1919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数学。1920年回国,受聘为南开大学教授,创办数学系。他殚精竭虑把现代数学移植中国。在南开大学他一人讲授微积分、高等代数、非欧几何、微分几何、射影几何、n维空间几何和高等微积分等多门课程。他授课认真,深入浅出,深受学生爱戴。他的学生中出了不少人才,如刘晋年、申又振、江泽涵、陈省身、吴大任等。1934年至1936年赴德国留学。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至194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进修。建国前后执教于中山大学。除教学工作外,他从事圆素与球素几何研究,以二阶实方阵和二阶埃尔米特方阵分别代表圆与球,使这个经典课题改变了面貌,得出 《圆与球的方阵理论》的新结果。此外,在30及40年代,他还主持了数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如《算学名词汇编》、《数学名词》都是他这一工作的成果,构成了中国现代数学名词的基础。姜立夫不遗余力搜集数学图书资料,曾使南开大学的数学文献极其丰富。建国前,他是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姜立夫1890—1978Jianglifu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浙江平阳人。1911年留学美国, 1919年获 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1920年创办南开大学算学系。抗战期间任教于西南联大, 并主持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建。1948年研究所成立, 任所长。1946—194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进修。1949年在广州创办岭南大学数学系。1950年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52年参与筹建中山大学,为数学系主要创办人之一,任数学系教授至逝世。他的一生为现代数学与数学教育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圆素与球素几何学,获得许多新的结果,使这一经典课题获得了新生。 姜立夫是现代数学在中国最早而又最著成效的播种人之一。他创办的南开大学算学系是国内第二个数学系。建系头4年中, 只有他一名教师,建系10年也只有少数几位教师, 很长时间里主要课程基本上由他一人但任,他却能以深厚的数学功底,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始终保持着教学的高质量,培养出江泽涵、陈省身、吴大任等数学人才。 姜立夫是中国最早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数学,但是为了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 他却长期搁置了自己很有发展前途的研究课题, 献身于教育事业与学术活动的组织,1926年他曾感慨地说: “前此数年,我把全部精力用来教书、教学生,此后我也要自己继续研究,教自己了。”然而此后多年, 他仍是 “教人”先于 “教己”,为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数学系的建设,以及中央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两个数学研究所的筹建付出了无数心血。 为了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 姜立夫无私地奖掖后学, 而又从来不计个人得失。30年代初, 苏步青在日本读研究生时,忽然接连收到厦门、北京、燕京、清华等大学的聘书,后来才得知均是出自姜立夫的推荐,而他只是通过读论文才知道苏步青这个名字的。后来苏步青决定去浙江大学,而姜立夫也收到浙大聘书,连教材都已备好,但为了让苏步青充分发挥作用,他毅然辞去了浙大的聘约。1947年, 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即将成立, 为之辛勤筹备7年的姜立夫却力荐陈省身任所长。在致中央研究院院长的一封信中他写道: “研究所初告成立,需要创造之精神,需要推动之力量,是皆立(按: 自称)之所短而为省身之所长,故请毅然加以任命, 以利所务之进行。” 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的筹建是姜立夫对中国现代数学影响最深远的业绩。1940年底, 中央研究院决定聘姜立夫为数学研究所筹备处主任, 当时他患病已久,“医师谆嘱节食静养,教学之外,不许旁鹜”,但他却毅然受此重任,做了全面而艰巨的努力。他退回了丰厚的筹备主任薪金,建议“主任与秘书均定为不支薪之名誉职,其余事务人员一切从简,所省经费全为购书之用”。为了中国的数学事业,他以久病之躯,艰苦创业于国家多难之时, 做了他所能做的 一切而一无所取。 姜立夫中国数学家。1890年7月生于浙江省平阳县,1978年2月去世于广州市。1911年赴美国留学,1915年在加州大学获学士学位,1919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1920年初任南开大学教授,创办南开大学数学系。除1934~1936年赴德国格丁根大学进修、1946~1948年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进修外,其余时间均在国内多所大学任教,教学和科研以几何方面为主。培养的学生中,陈省身、江泽涵、吴大任等都是著名的数学家。从1923年起,主持数学名词审定工作,他主持的数学名词审查会所审定的《算学名词汇编》(1938)和《数学名词》(1945),是中国现行数学名词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