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婚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婚礼婚姻礼仪。《礼记·昏义》: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最后是为了夫妇有义,父子有亲,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纳采,“纳雁以为采择之礼”,即通过媒人求婚。问名,“问女生之母名氏也”,了解女方家庭情况。纳吉,“得吉卜而纳之也,”即以占卜看其是否合适。纳征,“纳币以为婚姻之证也”,即送彩礼。请期,“请婚姻之日期也”,即决定结婚时间。亲迎,男到女家迎娶新娘。《释名》: “婚,昏时成礼也”。古时婚礼多在黄昏甚至夜里。时间北方一般在春天。《大戴礼》有二月 “冠子娶妇之时也”的记载。《白虎通·嫁娶篇》: “嫁娶必以春者,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这些礼仪规定,后代在各地既有传承的部分,更有变化之处,于是各地婚礼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如不亲迎,婚礼改在白天,时间不拘春夏秋冬,且以冬天为多等。 婚礼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 婚礼婚礼指男女因通婚而成为夫妻所要进行的结婚仪式。据考证我国的婚礼最早是出现在周代。《礼记·郊特性》记载: “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到了汉代,婚礼较先秦时期更为隆重、热烈。不仅权贵家庭的婚礼奢华、讲排场,就是民间也很热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政府曾一度对权贵奢靡的婚礼进行禁止,但到了唐代,社会上再兴铺张浪费的奢靡之风。唐人杜佑在《通典》引太极元年 (712年) 唐绍上表中说“士庶亲迎之礼,……邀其酒食以为戏乐,近日此风转盛,上及王公。乃广奏音乐,多集徒侣,遮拥道路,留滞淹时邀致,财物动逾万计,遂使障车礼贶过于聘财,歌舞喧哗,殊非助感。”北宋时期,豪富家庭的婚姻仪式比唐朝更加讲排场,耗资无数。明、清两代,帝王、皇帝、贵族的婚礼铺张也更严重。结婚仪式中国古代婚礼有 “六礼”。“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程序,直到 “亲迎”才是男女婚时的礼式。朱元璋在明朝初年即下令百姓平民要遵守朱子家礼。清朝入关后,六礼之中又加入了“成妇、成婿之礼”,细别可为九个。在我国民间社会里,婚礼从它萌生起就变换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起非常复杂的式样。 婚礼结婚仪式。我国现行法规中以结婚登记作为婚姻成立的标志,并未要求结婚举行仪式。但各民族群众一般都习惯于自办不同形式的婚礼。据记载,我国周代就有隆重的婚礼。《礼记·昏义》认为,婚礼是一切礼仪的起源,“敬慎重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有别,而立夫妇之义也。……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该书还详细规定了婚礼的程序,“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后人称之为六礼,其中最后一项亲迎相当于现时的结婚仪式。中国古代,整个社会都十分看重婚礼。由于国家不直接管理嫁娶(除惩戒违法婚姻外),人们把婚礼作为向亲友乡邻通告,以取得社会承认的形式。一些家庭也借此联络亲友,炫耀和显示门第,有的还借此进行政治、经济交易。皇亲国戚的婚礼隆重豪华,一般殷实人家也相当奢侈排场,平民及穷人为举办婚礼,也往往倾尽财力,甚至负债累累。旧时,汉族婚礼主要是举办酒宴,时兴坐花轿,放鞭炮,拜天地,入洞房,有的还请戏班助兴。一些地方的婚礼,在浓厚的乡土气息中夹杂有封建迷信色彩,如踩火盆、吃红枣、用照妖镜照新娘乘坐的花轿等。现在世界各国的婚礼形式多种多样,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宴请式。这是一种传统的婚姻形式。第二,宗教式。过去欧美信教者习惯于在教堂举行婚礼,由牧师为新郎新娘祝福,在庄严肃穆的教堂音乐中,双方互换结婚戒指。第三,纪念式。新婚夫妇不举行公开仪式,以某种富有意味的活动作纪念式庆贺,如日本青年结婚时,有的到义务献血站献血,以示幸福之时不忘救助他人。我国近些年来兴起的旅游结婚基本属于这类纪念式婚礼。第四,创新式。为使婚礼别有风趣,终生难忘,国外有人举行跳伞式婚礼,新郎新娘空中接吻。此外还有潜水式,登山式等。第五,集体式,我国一些大中城市为结婚青年举行集体结婚仪式,既热烈欢快,又节省开支。 婚礼男女缔结婚姻的礼法制度。自古以来,婚礼就极受重视,所谓 “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夫妇之际” 为 “人道之大伦”,故“礼之用,唯婚姻为竞竞”。婚礼的意义,综合历代文献所说,一言以蔽之,即 “别男女”。《荀子·富国篇》: “男女之合,夫妇之分,婚姻聘内,送逆无礼,则人有失合之忧,而有争色之祸矣,故圣人为之分也。” 《礼记·乐记》: “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政和五礼新仪》: “婚礼所以成男女之别,明夫妇之义也。婚礼行,而后父子亲,君臣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而人伦之所先也,是以先王重之。”就儒家的观点,家族的基础建立于夫妇,而夫妇关系的确立,实基于婚礼。中国古代的婚礼其仪有六,故称 “六礼”。 婚礼回族婚礼以请本坊清真寺阿訇念“尼卡哈”为开始,有的地方还请阿訇写“依札布”(意为婚礼),此前新郎和新娘都作大净。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婚姻法》的规定,新郎、新娘先到政府有关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后,再去念“尼卡哈”。然后是娘家送亲,婆家迎亲,新郎家以丰盛的宴席接待女方客人,同日,男女方亲朋好友分别去祝贺,新郎新娘拜女方亲戚,第三日为“回门”,新娘、新郎及其亲戚去女方回访。 婚礼在西方民族的婚礼上,新娘是最快乐的人。新娘只有在走向神坛与新郎行婚礼时,才应该保持庄重的仪态。其余的时候新娘则是快乐、活泼,有说有笑,兴高采烈的。而新郎则在快乐的心境下仍需保持庄重沉着的仪态。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