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子产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16 子产

在天道观上,他主张把自然现象与社会象现象区分开来,反对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公元前524年夏,“大火”星(心宿二)在傍晚出现,宋、卫、陈、郑发生火灾,按流行的观念,需要通过祭神禳除火灾。子产反对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这种自然人事不相及,反对求神祭祀的思想,是以后中国哲学 “天人相分”观念的萌芽。


118 子产

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公元前543年起任郑国执政。历郑简公、郑定公二世,治郑26年,为“救世”进行各种改革,并“制参辞”。公元前536年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于众,打破了“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的传统礼法制度。开创了中国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其法律思想具有折衷礼、法的特色,一方面仍试图维护周礼,称赞礼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另一方面,又适应时势的需要,对周礼予以改革。同时,他还首先提出“宽”、“猛”的政治法律概念,认为“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这一思想对儒、法两家都有影响,儒家继承并发展了其“为政以德”,“以宽服民”的思想,法家则继承并发展了 “莫如猛”,以 “猛”治民的思想。


026 子产?—前522

春秋时政治家,即公孙侨、公孙成子。郑国大司马子国之子。名侨,字子产,一字子美。前543年为郑国执政。执政期间,整顿田地疆界沟洫,开亩树桑,使利于农耕;制定按“丘”征赋制度,以充实军力;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使贵贱尊卑一体遵循。辅佐简公20余年,对内主张惠民去奸,不毁乡校,开放议政空气;对外积极开展小国外交,抨击霸主对弱小国家的过分勒索。前529年平丘会盟时争得对大国朝聘以较合理的负担。他还提出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反对迷信活动,发展了古代的无神论思想。

子产?—前522

春秋时著名政治家。即公孙侨、公孙成子。郑贵族子国之子,名侨,字子产,一字子美,谥号成子。周灵王十八年(前554年)为卿。周灵王二十三年,与子展率师伐陈,乘夜间攻入陈都,陈人降,其主持受降仪节,凯旋而归。周景王二年(前543年)任执政,实行一系列改革:“为沟洫”、“作丘赋”、“铸刑鼎”,为郑国的稳定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他还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思想,反对当时某些迷信举动。周景王二十三年逝世。

子产?—前522

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人。名侨,字子产,一字子美,谥成子。郑穆公之孙,子国之子,因为公子之子称公孙,所以又名公孙侨。以父字为氏,故称国侨。他住在东里,又称东里子产。从青年时代起,子产就参加了平定奴隶主贵族守旧势力的斗争。郑简公十二年 (前554),相国子孔专权,简公杀之,而以子产为卿。二十三年,简公又以子产为相。他执政后,对内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经济上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地分给农民,然后按私田的亩数收税,这叫 “作沟洫”。接着,又 “作丘赋”,即按田地多少向田主征收兵赋。通过这几项措施,郑国收入增加了,军力增强了。在政治上他让人们民主议政。郑国新兴地主阶级利用乡校议论执政,有人主张毁了乡校,他说: “这好比我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 他主张实行法治。公元前536年,他将刑书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让人们知法畏法。他不迷信鬼神,曾谓“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在外交上,则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当时晋楚两国自向戎弭兵之后,已平分了霸权。郑为小国,双方都不能得罪。子产在两强之间周旋,卑抗得宜,方保无事。子产自简公时始为相,至郑定公五年 (前522) 病卒,前后执政二十年。子产死后,“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孔子听到这个消息,也痛哭流涕,以为失去了自古以来的 一个大仁人。

子产?—前522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名公孙侨、公孙成子,字子产。公元前554年为卿,前543年(郑简公二十三年)执政。推行改革,整治土田疆界、沟洫,发展生产。又作丘赋(按丘征收军赋)、铸刑鼎(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布)。他能够虚心听取国人意见。还反对迷信,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子产

第一个提出用“宽”“猛”两手治民的春秋末期思想家。前536年,铸刑书于鼎,公布于众,创公布成文法的先例。主张“以宽服民”,反对罪刑擅断和任意刑杀。又认为刑罚严厉才能使之望而生畏,故还须“以猛服民”。其法律思想分别为儒法两家所继承发展。参见“历史”中的“子产”。

子产?—前522

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思想家。姓公孙,名侨,字子产,一字子美,谥成子。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相郑简公、郑定公。简公12年(前554)为卿,23年为正卿。先后实行政治、经济、法律等改革措施,在政治方面“立谤政”,不毁乡校,任贤使能,听庶人议政;经济上“作封洫”,制丘赋,按田亩征赋;在法律上“制参辟”、“铸刑书”,公布刑律。使郑国的政治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在道德思想方面,贬抑天命观,重视人道德治,他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左传》昭公18年)。认为礼是天地之道和人道的集中体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左传》昭公25年)。以道德为国家政治的基础,它通过名章典制来实现。他说: “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之基也”(《左传》襄公24年);施行德政者以宽猛治民,“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认为老百姓“足性求名”,他说:小人之性是“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因而,需以礼、名防止“民失其性”。子产的改革受到郑国民众的拥护。孔子亦曾称他是“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20年)。

子产?~前522

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思想家。亦称“公孙成子” 。即公孙侨,字子美。郑国(今河南新郑)人。他执掌郑国国政期间(前543年~前522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作封洫,制丘赋,编制田亩,创立按丘征赋制度:立谤政,不毁乡校,听取下层贵族与知识分子议论朝政,铸刑书,即把自己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正式公布,开创了公布成文法的先例。他主张为政要宽猛相济。“宽” 即强调道德教化,安抚怀柔;“猛” 即严刑峻法暴力镇压。提出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反对灾异迷信活动。《左传》 中存有他的言论与事迹。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