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子宫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子宫

是女性内生殖器的一部分。为一空腔器官,腔内覆有粘膜,称子宫内膜。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改变而产生月经。受孕后,子宫为胚胎着床、发育的“宫殿”。子宫位于骨盆腔中央,呈倒梨形。成年人子宫重约50克,长约7—8厘米,宽4—5厘米,厚2—3厘米,子宫腔容量约5毫升。子宫上部较宽,称子宫体;下部较窄,呈圆柱型,称子宫颈。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形成最狭窄的部分,称子宫峡部,在非孕期长约1厘米,于孕12周逐渐扩展成为子宫腔的一部分,至孕末期子宫峡部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子宫体壁由3层组织构成。外层为浆膜层,即脏层腹膜,薄薄一层,中间层为厚的肌层(非孕期厚0.8厘米),内层为粘膜层,即子宫内膜。子宫颈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亦含有平滑肌纤维、血管及弹力纤维。子宫颈管内层的粘膜上皮细胞呈高柱状,粘膜层有许多腺体,能分泌粘液,为碱性,形成子宫颈管内的粘液栓,能将子宫颈管与外界隔开,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子宫共有四对韧带(圆韧带、阔韧带、主韧带及宫骶韧带),借以维持子宫的正常位置,其位置还受骨盆底肌肉及筋膜的支托。


子宫

从其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子宫是胎儿发育的场所。子宫是一个壁厚而中空的肌性器官,成年妇女的子宫大小约为7×4×3厘米,形似一个倒置的梨。子宫可分三部分:子宫底、子宫体和子宫颈。在子宫底下方,输卵管开口于子宫,子宫颈开口于阴道。未妊娠时子宫腔保持塌陷状态,并略向前倾前屈;也有些妇女的子宫后倾后屈,这种位置有时会影响妊娠的发生。子宫凭借子宫润韧带和子宫圆韧带固定于盆腔。丰厚的几层子宫肌肉在分娩期成为胎儿娩出的主要动力来源;妊娠期间子宫肌纤维增粗。子宫腔的内面覆盖有随月经周期和妊娠期而变化的子宫内膜,内膜的形态与厚薄反映了女性激素水平的变迁。宫颈口平时闭合,宫颈粘液也很稀少,呈粘稠状,既不透明也不能拉丝,精子很难通过;只有在排卵期才变得稀薄、透明、拉丝,这时精子容易通过而进入宫腔。临床上可通过宫颈粘液结晶的形态,间接了解卵巢内分泌的情况。

子宫zi gong

女性生殖器官的组成部分(见图)。位于盆腔内,前面是膀胱,后面是直肠,形状像一个倒置的梨,重约40~50克,为一有腔的肌性器官,里面衬有内膜,子宫是孕育胎儿的地方。子宫上端是膨大的子宫底,两边有左、右输卵管入口;中间是子宫体;下端较狭小的是子宫颈。子宫壁肌层很厚,怀孕时肌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子宫会随着宫内胎儿的生长而增长,以适应妊娠的需要。分娩时子宫平滑肌有节律地收缩成为胎儿娩出的动力,婴儿出生后,子宫逐渐恢复原状。从青春期开始,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影响下会发生周期性变化,即每隔28天左右出现一次子宫内膜剥落、出血,称月经。

子宫

子宫

孕育胎儿的器官。位于盆腔中央,前面与膀胱,后面与直肠相邻,呈倒梨形。上部较宽为子宫体,顶部呈弓形隆起称子宫底,左右与输卵管相通处为子宫角,下部较细窄称子宫颈。由内向外分为内膜、肌层与浆膜三层。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发生周期性改变产生月经,性交时为精子到达输卵管的通道,受孕后是胎儿孕育的场所,分娩时子宫收缩,将胎儿及其附属物排出。

子宫

人和动物雌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人的子宫位于膀胱与直肠之间,呈倒置的梨形,上端膨大凸出为子宫底,两侧分别与输卵管相通,中部为子宫体,下段较狭窄为子宫颈,伸入阴道。子宫壁很厚,由内向外分别为内膜、肌层和外膜三层。成年女子的子宫内膜发生一系列的周期性变化,最后脱落出血,即为月经。子宫颈易发生撕裂伤,也是炎症或肿癌的易发部位。

子宫uterus

雌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是受精卵或胚胎着床、发育和娩出的器官。由两侧输卵管后部膨大、合并而成。脊椎动物中从鱼类到哺乳类的单孔目,都是卵生性和卵胎性子宫;有袋目以上,为胎生性子宫。后者根据形态结构的差异,可分为双体子宫(如象、兔)、分隔子宫(如牛、猪、啮齿类)、双角子宫(如马、鲸类)和单子宫(如人、灵长类)。

哺乳动物的子宫类型

1. 双子宫(有袋类) 2. 双分子宫(啮齿类) 3. 双角子宫(食肉类) 4.单子宫(灵长类)

子宫

女性的生殖器官,胎儿在此发育生长。成年未产妇的子宫长7~8 cm,最宽径约4 cm,厚2~3 cm。子宫形态分底、体、颈3部,子宫颈在成人长2.5~3.0 cm。子宫颈阴道上部的上端与子宫体相接且较狭细的部分称子宫峡,长仅1 cm(非妊娠期),妊娠末期可达7~11cm。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