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子思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4 子思前483—前402战国初思想家。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的孙子,曾参的学生,孟子的老师。其伦理思想前承曾子,后启孟子。他发展曾参修身为本的思想,强调自我存养,自我省案和慎独,要专注内心修养功夫,不受外物所诱。提出“诚”是伦理修养的最高境界,认为“诚”是世界的本原和天的法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中庸》),故“至诚通神”,使人道与神道合一。他以中庸为其学说的中心,把智、仁、勇三者作为天下之达德,把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者视为天下之大道,把修身、尊贤、亲亲、敬下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九者看成治理天下国家之九经。主张走“道问学”的修养途径,即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提倡无过无不及,择中庸,致中和,重仁义。其学说为孟子承袭,形成思孟学派。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23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证》、《坊证》、《缁衣》等,相传是他的著作。 019 子思约前481—前402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之孙。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人。相传曾受业于孔子的学生曾参。他流传下来的著作是保存在《礼记》中的《中庸》。子思把“诚”看作宇宙人生的本原。他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诚是事物与自身存在相合一的本然状态,也是天命于人的本性,人通过“诚之”的修养工夫,可以复归于“诚”的状态,参赞天地化育,达到天人合一。思孟学派,对宋明儒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子思前483—前402战国初思想家。姓孔名伋,孔丘之孙。相传为曾参的弟子。继承、发挥孔子中庸思想,以“诚”为世界本质,认为“不诚无物”。其学说经孟轲发展,后称思孟学派。著作已佚,相传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场记》为其著述。 子思战国初期儒家伦理思想家。主张道德范畴“诚”是世界本原的世界道德本原论;发展孔子修养论,注重内心省察和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参见“哲学”中的“子思”、“中庸”。 子思前483——前402战国初期道德学家。姓孔,名伋,字子思。孔丘之孙,孔鲤之子。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早年曾师事曾参,精儒家典籍。著有《中庸》,发挥孔子的“中庸”思想,该书后为儒家经典文献。据传又作《表记》、《场记》,汉时收入《礼记》。在道德思想上,提出道德形上学的本体论,认为人的本体存在是道德的,他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中庸》)。此道德本体就是天道的“诚”和人道的“诚之”,认为只有能达到“至诚”的人,才是一个道德上完整的人。他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达到道德本体性完整的人,才能参与改造自然界的活动,能“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还认为达到道德完整,先需要经过道德方面的社会化,他说:“修道之谓教”。修道是成己成物的“合内外之道”。在如何完成道德化修养方面,他注重道德知识的学习与认识,提出“尊德性而道问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极高明而道中庸”。其说为孟子所光大,后世称“思孟学派”。子思为后世儒学家尊为“述圣”。《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他的中庸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甚巨。 子思前483—前402战国初期思想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为曾参的弟子,曾为鲁缪公师。其学传子上,再传孟轲,在儒家各派中,他既是曾子学派的代表人物,又是思孟学派的创始者。《汉书·艺文志》载《子思子》二十三篇,至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子思子》七卷,并载子思和孟轲关于“义利”的一段对话,子思认为:“仁义者,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乐为诈,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文献通考·经籍考》)后汪晫编《子思子》一卷。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坊记》、《缁衣》四篇,相传为子思所作。子思认为,“中庸”乃天下之正道,天下之定理,是德之所至;提出“诚”为至高的范畴,认为“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礼记·中庸》)其思想学说为孟轲所继承、发展,后人称为“思孟学派”。子思亦被尊之为“述圣”。参见“思孟学派”、“中庸”、“诚”。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