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子母相权论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15 子母相权论春秋末年单旗提出的货币理论。流通中的大币、重币为母币,小币、轻币为子币。单旗认为,货币的发行必须根据流通过程的实际需要。如果流通中的铸币因小而嫌轻,国家就应向流通中投放大的重币,并依二者实际包含的金属重量,使重币作为原有轻币的若干倍来流通,这就叫“母权子而行”。反之,如果流通中的铸币因大而嫌重,国家就应向流通中投放小的轻币,按二者实际包含金属重量,使轻币作为重币的若干分之一来流通,这就叫“子权母而行”。单旗的子母相权论解决了流通中的铸币由一种变为两种时如何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认为两种铸币子母相权而行比只有一种铸币流通更能适应与不同量商品相交换的需要,方便买卖活动的进行。单旗反对国家搞铸币贬值,反对向流通中投放新铸币时废除原来流通中的旧铸币。纸币出现后,子母相权论又被用于金属货币和纸币的关系上。如南宋陈耆卿认为:“钱(铜钱)犹母也,楮(纸币)犹子也,母子所以相权。”古人认为钱实纸虚,所以纸币和金属货币的子母相权又发展为虚实相权。也有人把子母关系用于不同币材的两种金属货币之间的关系上。元末王祎主张使金钱、银钱“与铜钱母子相权而行”。到了近代,又有人把“子母相权”运用到本位币(主币)与辅币的关系上。古代也经常把借贷中本金与利息的关系和商人将本求利的活动称为 “权子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