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一分为二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一分为二yifenweier

指凡统一物都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部分,都是对立的统一,都具有两重性,也就是都包含内在矛盾。原是中国的古语。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一分为二”最早见于列宁所著《谈谈辩证法问题》的1949年汉译文,译文把列宁对辩证法的实质的规定译作“一分为二以及吾人对其矛盾组成部分的认识”。1957年,毛泽东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以后又多次加以论述和应用,并肯定“一分为二”由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提出。于是逐渐广泛流传。

一分为二

中国古代的一种辩证思想。隋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一分为二,谓天地也。”北宋邵雍《观物外篇》:“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用以指“太极”分出天地,再分出日月星辰,以至万物,由此组成“先天图”的象数体系。南宋朱熹提出:事物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每个便生两个”,变化即事物内部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 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无穷,皆是 一生两尔。”(《朱子语类》卷六十七)后由毛泽东引以指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遂成为唯物辩证法的通俗名称。


一分为二

语出中国北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卷七·观物外篇》:“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四象生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原指事物的分化。在中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用语,最早见于1949年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的中译文:“一分为二以及吾人对其矛盾组成部分的认识”。1957年,毛泽东指出:“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后被广泛使用,意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是对立面的统一。

一分为二

通俗地、简明地表述事物、现象、过程都必然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方面、属性、趋势的一种说法。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通俗表述,任何统一物都是对立的统一,都包含内在矛盾。我国最早提出这一哲学命题者为宋代哲学家邵雍,后被朱熹所接受。朱熹在《易传·系辞》中说:“此只是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一分为二”最早见于列宁所著的《谈谈辩证法问题》。毛泽东曾用此命题说明事物的矛盾性和认识中的分析方法,一分为二是对矛盾和矛盾分析的通俗表述,易于为人们掌握。

一分为二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毛泽东曾运用它表述对立统一规律。1957年,他在《党内团结的辩证法》 中说,没有一处不存在矛盾,没有一个人不可以分析的,对立面的统一是无往而不存的。“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