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中山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82 孙中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导人。他的经济思想在1895年以前属于维新改良派的范畴。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他对清政府完全失去信心,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他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民生主义”是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经济学说的中心内容。他把“民生主义”归宿到土地和资本两个问题”,即“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的具体方案,是由地主自报地价,国家征以重税;同时国家又可随时按地价把地主的土地买归国有,而随着经济发展增长的土地价格则归国家所有。这个方案实质上是消灭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资本主义土地国有化,着眼点是解决同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直接关系的城市土地问题。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对平均地权作了新的解释,明确规定了“耕者有其田”的内容,这是他的经济思想发展中的跃进。在旧民主革命时期,他提出的节制资本的具体办法是实行“集产社会主义”,他解释说:“主张集产社会主义……凡属于生利之土地铁路,收归国有,不为一二资本家所垄断渔利”。后期他对节制资本的解释也有了新的内容: 即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充,不再提“预防资本主义”;同时主张大企业、大银行和交通运输业必须由国家建设经营,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孙中山一生以建设富强的祖国为己任,并提出了一个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宏伟方案——《实业计划》。这个方案的要旨是在国家统一规划、经营下,吸收外国投资,迅速发展各种近代企业,使中国成为一个驾乎英美之上的富庶国家。他的理想应该说是气魄宏伟的,革命和建设是孙中山一生活动的两大主题。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没有经济建设的政治条件,他关于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宏伟计划自然就无法实现。 093 孙中山他提出的孙文学说,总结了近百年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哲学启蒙和哲学变革的积极成果,他的哲学是中国资产阶级哲学变革的完整形态。孙中山的宇宙观,具有时代的特点。他吸取了西方自然科学的成果,诸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拉普拉斯的星云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学说等,从而形成了“以太——星云”的物质观。在阐述人类生命的自然演进问题上,他吸取了微耳和、圭畦里的细胞说,提出了“细胞——生元”的生命发展观,具有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但包含“生元有知”的物活论观点。在阐述社会历史进化时,他独创的“民生史观”,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 但他又以互助原则代替阶级斗争,陷入二元论的唯心史观。在知行关系上,他从新的时代要求出发,对“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这对范畴作了新的阐发,赋予了近代科学实验、生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内容,从而突破了古代哲学家们的知行观的局限性。他对知行关系所做的新的论证,“不知而行”,“行而后知之”,“知而后行之”和“知难行易”等,反映了他的知行关系的辩证思想,但由此推出的“分知分行”说,又割裂了知行关系,陷入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43 孙中山1866—1925近代民主革命领袖。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 (今中山)人。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少有反清之志。1892年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后,于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 “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变法主张,不纳,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后准备广州起义,未成;发动惠州起义,失败。1905年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组成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并发刊《民报》,作为机关报。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四项政纲,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对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从1906至1911年,孙中山策划、指挥和发动了9次武装起义,均失败。1911年武昌起义后,15省纷纷响应,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被推为临时大总统。他主持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变总统制为内阁制。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被选为总理。后领导讨袁、护法、二次革命等,屡遭失败。俄国十月革命后,他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4年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改组国民党,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还发表《实业计划》,为中国的物质建设提出宏伟方案;创建黄埔军校;主张和平、奋斗、救中国; 自由平等,唤起民众,共同奋斗。1924年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共商国是,发表《北上宣言》,号召同帝国主义、北洋军阀进行斗争。翌年3月25日病逝于北京。遗著编为《总理全集》、《孙中山全集》等。 155 孙中山1866—1925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其法律思想以三民主义为理论基础,揭露和抨击清王朝残暴的司法镇压,主张“尽扫专制之流毒”,“图谋民生之幸福”,实行资产阶级法治。在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主持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来他又提出 “五权宪法”学说,认为“宪法者,国家之构成法,亦即人民权利之保障书也”,强调中华民国宪法应确认“五权分立”,即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外,另立中国固有之考试权和监察权,执掌对官吏的考选和监督弹劾,以克服三权分立之缺陷,补充代议制之不足,矫正选举制之弊端。他称五权分立为“破天荒的政体”,而以五权分立为内容的宪法即是五权宪法。他提倡直接民权,认为人民拥有直接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政权”才能保证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政府则执行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种治权。他认为刑罚之目的在于“维护国权,保护公安”,强调“鞫狱当视证据之充实与否”,反对刑讯逼供。这些主张都具有民主主义革命色彩。 133 孙中山在联系中国社会实际,阐发自己的伦理思想时,比较注重探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生活和道德风尚的关系,提出了“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而进”,“物质文明不进步”,“心性文明之进步”也必然缓慢,看到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和“实业问题”,以极大的热情,广泛考察了祖国的地理、风物和资源,制定了宏伟的《建国方略》,积极主张“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并强调知识对于文明进化的极端重要性,坚信物质文明程度愈高,科学知识愈昌盛,人类的“道德文明”、“心性文明”的水平也愈高。还提出了改造国家与改造心理同时并进,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号召国民要“彼此身体力行”,“造成顶好的人格”、“改良人格来救国”,提倡人格修养的目的是为了使全体国民自觉地担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不受外国的压迫”,恢复“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地位”,发扬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操。还提出了“提倡新思想与改造旧道德密切结合,强调“脱离旧观念、旧思想”与“发生新观念、新思想”的必要性,主张改造和继承儒、墨的传统观念,把这些道德观念看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主张恢复“中国固有的道德”,“有了固有的道德,然后固有的民族地位才可以图恢复”,当然不是要对封建道德“兼收并蓄”,而是想要通过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批判当时存在的盲目崇拜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以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反帝爱国和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事业服务。 孙中山1866-1925Sun Zhongshan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在日本时化名中山樵,后以中山为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0岁入塾读书。1878年随母亲到檀香山,住在哥哥孙眉家中,先后进英、美教会办的学校读书,初步接受资产阶级教育。1884年到香港求学。1886年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校学医。次年转学香港西医书院。先后结识陈少白、杨鹤龄、尤列,经常聚谈,放言反清,被称作“四大寇”。1892年毕业后,先后在澳门、广州行医,结交同志,酝酿反清。1894年春赴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建议,遭到拒绝。10月赴檀香山,创立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民主革命主张。次年到香港,与辅仁文社的杨衢云等联络,成立兴中会总部。准备在秋天于广州发动起义,事泄失败,逃往日本,在横滨设兴中会分会。后赴美英等国考察。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驻英使馆人员诱捕,羁囚在使馆,幸经康德黎等营救脱险,留居伦敦,研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接触到社会主义运动和有关学说。1897年秋重到日本。广泛结识日本朝野人士,争取他们支持中国革命。次年秋和流亡日本的康有为、梁启超谈判合作,因康、梁坚持改良主义立场,未能成功。1900年10月组织惠州(今惠阳)三洲田起义,失败后又远涉重洋,四处奔走。先后到日本、越南、檀香山、美洲、欧洲,在留学生和华侨中宣传革命,组织队伍。并同改良派展开论战,断然指出:“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32页)坚持共和革命。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和黄兴、宋教仁等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反清团体和革命分子,组成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通过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10月26日《民报》创刊,为撰发刊词,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是更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此后,一方面领导与改良派论战,一方面发动武装起义。论战获得了巨大胜利,使许多人摆脱改良派的影响,转向革命;起义接连受挫,从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到1911年(宣统三年) 4月黄花岗之役,先后8次起义全部失败。武昌起义后,于12月25日从欧洲回到上海,29日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组织临时政府。3个月中,颁布30多件有利于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法令,并在3月11日公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由于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和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推荐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利益的袁世凯以自代。4月1日,正式解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长。9月接受袁世凯任命,任全国铁路督办,计划10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1913年2月赴日本考察铁路,筹办借款。3月宋教仁被刺案发生,主张武力倒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次年7月,鉴于国民党涣散,另组中华革命党,被举为总理,准备“再举革命”。党员最多时近500人。1916年5月从日本回到上海发表讨袁宣言。袁世凯死后,为反对段祺瑞废弃《临时约法》而斗争。1917年8月在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护法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揭起“护法”旗号。次年,因受桂系军阀排挤,被迫于5月向国会非常会议辞职,认识到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此后寓居上海,继续撰著《建国方略》,1919年完成。1918年5月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十月革命的胜利,表示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次年,指派廖仲恺、朱执信等在上海创办《建设》和《星期评论》杂志,宣传新文化。10月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政纲。1920年命粤军逐走桂军,重返广州。次年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决定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任非常大总统,筹划北伐。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仓促脱险,于8月回到上海。此后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俄的帮助,思想发生极大变化,决心改组国民党。1923年2月在驱逐陈炯明后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邀请苏联的政治及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11月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确定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924年1月20日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宣言,确认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之成为“革命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6月在广州开办黄埔军校,依照苏联红军的建军原则和军事制度,训练军事干部。积极组织东征军和北伐军。10月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1月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商讨国是。行前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主张。年底到达北京,同段祺瑞政府进行坚决斗争,决定国民党不参加段将要召集的军阀分赃的“善后会议”,积极筹备召开国民会议。因积劳病剧,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其《遗嘱》号召“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著作有《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1981年起陆续出版《孙中山全集》。 孙中山1866—1925Sunzhongshan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名文,字德明,号逸仙。青少年时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立志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早年受改良主义影响,曾上书李鸿章,未果,从而抛弃幻想,走上民主革命道路。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任临时大总统。十月革命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将他的旧三民主义改造为新三民主义。他的著作1949年后新编有《孙中山选集》,其哲学思想代表作有《心理建设(孙文学说)》、《三民主义》、《军人精神教育》、《知难行易》等。 孙中山1866—1925Sunzhongshan我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生于1866年11月12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名世。6岁务农,10岁入私塾读书。1886年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华南医学校学习。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主张,被拒绝。遂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民主革命主张。次年至香港,成立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起义,未成,逃亡国外。1905年在日本领导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在发刊词上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理论学说;同改良派进行激烈的论战;在国内外发展革命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各省响应。12月25日由欧洲回上海,29日经在南京举行的十七省代表会议当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到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公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反动势力的压迫,革命党人妥协,2月13日提出辞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9月,被袁世凯政府任命为全国铁路督办。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孙中山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旋即失败。1914年7月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被举为总理。次年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次年,因桂系军阀排挤,辞职赴上海,通电全国指出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1919年写成《建国方略》,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命陈炯明部驱逐桂系军阀,重回广州。1921年组织中华民国正式政府,就任非常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他退居上海。在苦闷和绝望中,他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邀请共产党人参加。1923年,在驱逐陈炯明后重返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派“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邀请苏联顾问到广州帮助中国革命。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发表宣言,把旧三民主义根据三大政策重新加以诠释,成为革命的新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校,训练革命武装力量,组织东征军和北伐军,以消灭军阀势力。同年11月应北京政府之邀,抱病北上,发表《北上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同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作斗争,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遗嘱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或《总理全集》多种。1956年为纪念其九十诞辰,出版了《孙中山选集》。1981年起,《孙中山全集》陆续出版。 孙中山1866—1925Sunzhongshan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杰出代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名文,字德明,号日新, 后改号逸仙, 1897年在日本化名为中山樵,后名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从事反清活动,1905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任总理, 提出民族、民权、民主的三民主义学说, 确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1911年发动辛亥革命, 推翻清王朝, 次年元旦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4年在中共和苏俄共产党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孙中山的著作, 过去编集的有《总理全书》、《中山全集》、《中山全著》、《中山丛书》、《国父全书》、《国父全集》等,1949年后新编有《孙中山选集》、《孙中山全集》。 孙中山1866—1925Sunzhongshan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为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幼年入私塾,1879年到檀香山读小学、中学,1883—1886年在香港拔翠书室、皇仁书院、广州博济医院、香港雅丽等医院就读,后来走上革命的道路。辛亥革命后,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力主改革封建主义教育,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教育,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他主张普及教育,广泛设立各种专门学校,培养各门各类的专家,采取机器生产,发展生产力。他把发展自然科学提到了“生民根本之务”的高度,针对当时中国农业的落后,他提出必须发展农业科学,开设农师学堂,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把教育提到立国根本高度。以他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在短时间里,就颁布了很多改革封建主义教育,发展资本主义教育的法令。他主张普及国民教育,发展师范教育,并完全同意当时社会主义者有关教育平等的主张。孙中山抛弃了辛亥革命后曾经有过“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不切实的想法。在他生命最后阶段,得中国共产党帮助,采取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随之他的文化教育思想也大大向前推进一步。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他的主要著作有:《孙中山选集》、《孙中山书信手迹选》等。 孙中山其经济思想既有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因素,又广泛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因素。提出“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提出通过个人经营和国家经营两条途径发展中国实业的宏伟计划,并希望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提出“节制资本”的原则,既要用国家和个人力量发展资本主义,又要防止私人资本垄断经济;主张金银只准向国家兑换纸币,市场上只能流通纸币,纸币以金为本位,铜币为辅币。参见“历史”中的“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中国革命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曾化名中山樵,故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1892年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行医澳门、广州。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拒绝,始志反清。是年11月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次年在香港设总会,策划在广州起义。1900年派郑士良等发动惠州(今惠阳)三洲田起义,失败后赴欧美宣传革命、筹建组织等。1905年在东京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其他团体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明确规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政纲,并在《民报》上概括解释为三民主义学说。领导同改良派论战,在全国相继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12月29日,被17省代表会议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组织临时政府,主持制订《临时约法》等众多进步法令。因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4月1日被迫辞去大总统之职。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举为理事长。后受袁蒙蔽担任袁政府铁路督办。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号召兴师讨袁,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发表宣言,继续组织讨袁斗争。1917年反对段祺瑞毁弃《临时约法》和旧国会,任广州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发动护法运动。因受军阀排挤辞职,居上海著《建国方略》。1919年又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次年回广东。1921年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再举护法旗帜。但因陈炯明叛乱,严重受挫。遂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帮助,改组国民党。1924年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为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各阶级联盟,并邀共产党人参加、实行国共合作。是年11月,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抱病北上讨论国事。1925年3月12日逝于北京。曾提出“知难行易”说。有《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全集》等。参见“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人口学”中的“孙中山”。 孙中山近代革命先行者。哲学上,提倡进化论,将宇宙分为物质、物种、人类三个时期,认为三者继起而进化。以“以太”为“太极”,认之为世界之本源;以“生元”为“细胞”之译名,论述生命的进化;以体用解释物质与精神,认为二者“相辅为用”。创“知难行易”说,反对“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及“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类有“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的发展过程。认为历史的重心不是物质,而是民生,民众的生活是社会历史进化的动力。参见“历史”中的“孙中山”。 孙中山见“历史”中的“孙中山”。 孙中山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和领导人。著有《孙中山选集》等。他从民族主义立场出发,主张增加人口。认为人口的多少,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人口少,国家民族很可能会衰败;人口多,则会兴盛。中国人口多,就永远不被外国吞并。他十分担心100年后,外国的人口会超过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所消化,还要灭种”。他分析当时中国人民蒙受外国列强压迫有三:“一是受政治力的压迫,二是受经济力的压迫,三是受列强人口增加的压迫”。为了增加人口,富强中国,抵抗列强的三种压迫,他非常重视发展农业,合理分布人口,移民实荒,并重视人口质量的提高。否认先天的人种决定人口质量的高低,认为“世界上的人种,虽然有颜色不同,但是讲到聪明才智,便不能说有什么分别”。他强调提高人们的道德、知识、才能,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参见“历史”中的“孙中山”。 孙中山近代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其伦理思想主要在辛亥革命、特别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提出。认为人类以互助为原则,道德仁义是互助原则的具体表现;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以为革命党的强弱,“全视乎党人智能道德之高下”;由此,强调道德教育和对“固有道德”的改造;以道德解释平等:人类为众人“服务的道德心发达,必可使之成为平等了,这就是平等之精义”。(《三民主义·民权主义》)参见“历史”中的“孙中山”。 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五权宪法学说的思想家,近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法律思想的创立者。其法律观以三民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废除封建法制,实行资产阶级法治原则;提出五权宪法理论;设想逐步实行法治的三阶段,从“军法之治”到“约法之治”,最后实现“宪法之治”;确认主权在民,保障人权;严禁刑讯体罚,“不当偏重口供”;主张利用法律革除社会陋习。著有《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等。参见“历史”中的“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又号中山。1878年随母至檀香山求学。1894年上书李鸿章,被拒绝,遂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从此开始革命生涯。1895年起发动多次反清武装起义。1905年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宣誓就职。1914年流亡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7年后以广东为根据地建立革命政府,先后任护法军政府大元帅、非常大总统、陆海空军大元帅等职。1924年1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他从1906年开始倡导五权宪法,提出了以考试救选举之弊、考试权独立等关于文官考试的基本原则,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官考试思想,这成为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的思想来源。在担任临时大总统和陆海空军大元帅时期,领导制定了大量考试法规,对文官考试的具体实行办法作了各种规划,也为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借鉴。 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最杰出的代表。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固名称孙中山。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出身农民家庭。1878年起先后到檀香山、香港等地读书,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知识教育。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曾一度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交结会党,联络有志之士,酝酿建立团体。1894年赴京上书李鸿章遭拒绝后,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决心“以武力颠覆清朝,建立民国”,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895年在广州准备武装起义,因事泄失败后去日本。1897年在伦敦遭清朝使馆诱捕,得英人康德黎营救获释。1898年再到日本之后领导了革命派同康梁为首的保皇派的激烈论战,指出:“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号召革命派同保皇派划清界限。1905年在日本领导兴中会与华兴会、光复会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选为总理;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纲领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学说。此后,曾先后组织了八次武装起义,虽多遭失败,但却“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严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统治,终于在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中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他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然而不久却因革命党同袁世凯妥协,而被迫辞职。1914年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又重举革命民主派旗帜,次年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段祺瑞解散国会,他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誓师北伐。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1920年回广东,次年就任非常大总统;陈炯明叛变后,退居上海。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他决心改组国民党,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蓬勃发展。同年11月北上讨论国是,继续同北洋军阀作斗争。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他的三民主义的政治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光明面,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起过巨大的革命作用;其进化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知难行易”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民生史观,则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哲学思想体系的完成。其伦理思想比较典型地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道德要求,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孙中山七场话剧。编剧:宋平(执笔)、王旭。导演:王旭。主要演员:佐夫、颜世荣、孙和亭、杨珍年、田吉海、郑坤范。舞美设计:郭维城。1922年6月,在北伐军乘胜北上的时候,粤军总司令兼广东省省长陈炯明同英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相互勾结,发动了武装叛乱。在叛匪攻击总统府的炮声中,孙中山深夜逃到永丰舰上,欲凭借海军的力量回师广州,平息叛乱。不料,接连出现了北伐军梁鸿楷部倒戈、海军司令温树德投敌、买办商团叛乱,迫使孙中山逃到上海。在此紧要关头,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派出了自己的优秀党员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林伯渠等,同孙中山一起商讨救国救民之策。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力排众议,毅然决然地改组了国民党,实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等具有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新三民主义。1924年,孙中山第三次在广州建立了革命政府,迎来了第一次大革命的高潮,显示了国共合作的巨大威力。长春话剧院1981年首演,同年11月进京公演。在文化部和全国剧协举办的1980—1981年全国创作剧目评奖中,获优秀剧本奖。剧本首发 《戏剧创作》1981年第5期。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一号中山。广东香山 (今中山) 人。清光绪四年起,先后到檀香山、香港等地读书,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光绪十八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行医于澳门、广州等地,交结会党、联络有志之士,酝酿建立团体,光绪二十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主张,不成,遂赴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组织和发动武装起义。1905年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同盟会,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和三民主义学说,宣传革命,组织武装起义,历经多次失败。最终通过1911年武昌新军发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袁世凯妥协辞职,组建国民党,建立中华革命党,起兵讨袁,后又组织北伐,以图消灭军阀。1924年1月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5年在北上讨论国是时病逝于北京。“知行学说”和“民生史观”是他思想中最为突出的两点。孙中山根据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论述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从“行”中得来的,指出“先行后知,进化之初级也; 先知后行,进化之盛轨也。”“生徒之习练也,即行其所不知以达其所欲能也; 科学家之试验也,即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也; 探索家之探索也,即行其所不知以求其发见也; 伟人杰士之冒险也,即行其所不知以建其功业也。”他认为维新变法是国家大事,“多有不能前知者,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孙中山认为从“行”中获得之“知”,必须进而见之于“行”,他特别强调科学理论对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孙中山认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是一个相生相长、不断前进的进化过程,“知”和“行”“进行不息,所以得有今日突飞之进步,”孙中山把进化论运用于人类社会,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物种进化而来的,它本身也由“洪荒时代”到“神权时代”又到“君权时代”最后到“民权时代”,由此论证民权革命是一个不可抗拒世界历史潮流。而“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所以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认为“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质”,指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他认为“互助”是人类的天性,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由此,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的经济理论,他称这种理论为“社会主义”,为了避免重蹈欧美覆辙,使中国预防资本主义。他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纲领。此外,孙中山在哲学上提倡进化论,并提出“突驾”说,认为中国不仅可以突驾日本,而且可以胜过欧美;他以“太极”为“以太”的译名,作为世界的物质本源,以“生元”为细胞的译名,作为生命的起源,以体用解释物质与精神,认为二者“实相辅为用”。孙中山的著作过去编辑的有: 《总理全集》、《中山全集》、《中山全著》、《中山丛书》、《国父全书》、《国文全集》等,1949年以后又新编了《孙中山选集》、《孙中山全集》。 孙中山彩色宽银幕故事片。1986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摄制。编剧贺梦凡。该片系大型历史人物传记故事片,描写孙中山先生一生奋斗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周围的一代精英为振兴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献身精神。该影片在第七届金鸡奖获奖评语中被评价为 “在传记影片的创作上有开拓性的创造”。荣获该届 “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并获得第十届 “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和新时期十年优秀影片奖。 孙中山1866—1925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广东香山 (今中山市)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 “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的政治革新主张,被拒绝。后赴檀香山,联络华侨,创立兴中会。次年至香港,合并辅仁文社,成立兴中会总部,准备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逃亡国外。1896年10月在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公使馆诱执,脱险后曾旅居英、法和日本,悉心钻研西方各国经济、政治等理论书籍,寻求救国真理。1900年组织惠州起义,失败后仍奔走国外。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同改良派展开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12月29日在南京举行的17省都督府代表会议上,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组成临时政府,主持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因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被迫于4月1日解职。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1913年7月领导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4年7月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任总理,坚持不懈地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帝制复辟。1917年,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成立护法军政府,当选为大元帅,发动反段护法运动。1918年因受西南军阀和政学系排挤,被迫去职,赴上海撰述《建国方略》。1919年创办《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命陈炯明部驱逐在粤桂系军阀势力,重回广州。次年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反对南北军阀统治。1922年陈炯明叛变后,退居上海,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决心改组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中国国民党改组为民主革命的阶级联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同年11月,带病北上,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同国内军阀势力和外国帝国主义进行坚决斗争。1925年3月12日因癌病逝世于北京。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和《孙中山全集》等。 孙中山1866—1925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名文,字德明,号逸仙、中山樵。广东香山 (今中山)人。曾创立兴中会,组织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纲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理论。以他为首的同盟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4年提出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次年在北京病逝。哲学上提倡“以太一星云”说的宇宙演化论,将物质世界演化分为物质进化、物种进化、人类进化三个时期。肯定天体是一个进化过程,并以物质性的“以太一星云”气体作为世界本源。在生命和人类起源问题上赞成物竞天择之说,并把细胞命名为“生元”,“取生物元始之意”。又认为“生元有知”。对“知” “行”学说作出新的阐发。提出 “知难行易”说,强调 “先有事实后有言论”(《三民主义》),“人类之进步,皆发轫于不知而行者也” (《孙文学说》)。反对“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古训和王守仁“知行合一”说,主张“不知亦能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将“知”理解为科学知识。社会历史观上提出 “民生史观”,认为“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质”。指出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认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民生主义》)遗著编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多种。现有新版《孙中山全集》。 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1866年11月12日生。广东省香山(今中山市)人。26岁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先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因主张革命,曾两次(1895、1913)逃亡日本。建立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4)、同盟会(1905),改组国民党(1912),建中华革命党(1914)。曾策划广州起义(1895)、领导辛亥革命(1911)、发动讨袁战争(1913)、领导护法运动(1917)、创建黄埔军校(1924)。1905年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创立三民主义学说。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任临时大总统。2月13日被迫辞职。4月1日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8月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选为理事长。1913年7月发动“二次革命”。8月失败后去日本。1919年4月筹建中华革命党,任总理。1917年9月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1921年4月被选为广州国民政府非常大总统。1923年2月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准备北伐。1924年1月主持中国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实行国共合作。1924年10月北上讨论国事。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25分病逝于北京。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