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思邈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孙思邈581—682唐医学家。据《旧唐书·孙思邈传》,系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周宣帝时,隐居太白山,隋文帝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唐太宗、高宗为他授爵拜官,均固辞不受。毕生研究学术,“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30卷,行于世。又撰《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他为道士,既治病,又倡养生,使医学与养生学相结合。其最突出的成就是《千金方》。其余著作,仅有部分存留。北宋崇宁二年(1103),被追封为妙应真人。1124年以他的著作择要编成的《千金宝要》刻碑于华阴。明隆庆六年(1572 ),又刻《千金宝要碑》,竖于耀县五台山,并称该山为药王山。山上有孙思邈纪念祠及与他有关的碑刻数十通。 031 孙思邈581—682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因病学医,勤奋研学,攻读经史,博览医书,研究历代名医著述。青年时行医乡里,成为医术高明的医生。隋唐两代皇帝曾屡次招他做官,他因厌恶官场生活,都托病拒绝。他一生行医治病,致力于医药研究,在临证各科、药物学、养生学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他用海带治疗甲状腺肿,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都符合现代医学理论。他对脚气病有详细记载,用含维生素B丰富的谷糠、黑大豆和鲜乳进行治疗,方法正确,较国外记载早1000多年。他注重辨证用药,讲究药物的保存与炮炙,还经常上山采药,被称为“药王”。他非常重视医德,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具有高尚医德,对病人不分富贵贫贱,一视同仁,认真诊治。他经常免费为人治病,并告诫医者不能以医疗技术作为获取钱财的手段。他积极提倡养生防病,主张未病先防,防重于治。告诫人们不要随地吐痰及过量饮酒,应经常运动,细嚼慢咽,饭后漱口。这是至今仍适用的卫生知识。晚年专心著述,编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书中记录了很多宝贵的临证治疗经验,整理了唐代以前的医疗处方,记载医方6500多个(包括国外传入良方)。对疾病的认识达到新水平,创立了脏病、腑病分类。书中首列妇科病、儿科病,为妇科、儿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书中论述针灸疗法、养生法、饮食疗法,并专论医德,确立医师道德规范,至今仍适用。此书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氏在医学上的卓越贡献,使我国医学发展达到了新的阶段。公元1081年,孙氏诞生500年之际,宋代为之刻碑立传。1961年中华医学会举办学术报告会,纪念孙氏诞生1380周年,并发行纪念邮票。 095 孙思邈唐医学家。力倡和身体力行医务道德,在《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专门论述医德。所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即取义“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跻之,德逾于此”。认为医生工作时要心静无欲,有仁慈同情之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医精成论》)。任何一位品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都不会谋取私利,“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凶吉,护惜身命”(同上)。应全心全意为患者治病。主张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像对待父母兄弟一样。“若有恶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贵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同上)。医生出诊时,应“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同上),对“有患疮疾、下痢、臭秽不可瞻观,人所恶见者”,要“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同上)。他主张医生必须谦虚宽容,反对医生行医时“多语调笑,谈谑喧华,道说事非,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治差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同上)。认为医生不遵医德就是“含灵巨贱”,主张医生应将己知的药方,广为传播。他力行医德,品德高尚,医术高超,深入细致察病治病,详细记录病情,总结研究,亲自护理病人。对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有一定价值。 孙思邈约581—682唐代道士、医学家、化学家。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幼体弱多病,常请医诊治,以致家产耗尽。因而年轻时立志从医求道,博览群典,往来于川陕山中修炼及采药,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均召其做官,皆辞不就。晚年隐居磬玉山(又名五台山,位于耀县)。永徽三年 (652年) 著《千金要方》: 永隆二年 (681年),再著 《千金翼方》,总结采药行医与养生所得,颇多成就。后人尊为“药王”。宋徽宗时追封为“妙应真人”。尚著有《摄生论》、《保生铭》 等。 孙思邈581—682唐朝著名医药学家。世称孙真人或孙处士。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孙氏从小多病,喜好读书,刻苦钻研医学,兼通佛、道之家。20岁时,即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他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凡是某方面有专长的人,他都不远千里去求教。对于病人的求治,不论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反映了孙氏崇高的医德,成为后世医家的楷模。孙思邈鉴于古代诸家医方散乱浩繁,难以检阅,因此博览群经,勤求古训,删裁繁复,并附已验之方,以“人命至贵,重有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思想作指导,撰成《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30卷,30年后又撰成《千金翼方》30卷。孙思邈埋头研究医药学,从事医疗实践达80年,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❶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对众多的医方进行了系统整理,孙氏所著二书共收医方6500多个,是当前研究唐以前医方的重要文献。 孙思邈 陕西郿县太白山碓窝 (孙思邈曾在此隐居) 孙思邈581—682Sunsimiao隋末唐初的杰出医药学家。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博学而喜欢钻研医术。隋、唐两朝都曾授予他官职,被他拒绝。孙思邈总结了唐代以前人们的医学理论和大量临床经验,著《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他在继承和研究前人成果的同时又注重吸取民间同疾病斗争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对古医书中一些不合理的药方进行了淘汰和修改,大胆采用了很多新方,首创“复方”,对医学发展作出重大建树,有的一方治多种病,也有一病有多种药方。他研究了妇女与男子、小儿与成人生理上的差别,首次提出独立设科。他十分重视药性和特效药物的研究,重视药物的采集方法和采集季节的研究,在药物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581—682唐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医术高超,不慕名利,提倡医德,为民解除疾苦。他的《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其中论病处方,以脏腑虚实分类,对祖国医学有较大贡献。参见“历史”、“体育”中的“孙思邈”。 孙思邈精医术,善导引养生。其养生术以医理为基础,注重导引行气。提倡胎儿和幼儿保健;强调有规律生活,反对服石。承前启后,发展了古代导引。参见“医药卫生”中的“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我国唐朝医学家、养生家。少时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并收集整理了很多药方,在针灸和医治一些疑难病症方面很有成就,对祖国医学、药学和养生学都作出了较大贡献。他曾拒绝为皇帝当医官,而甘愿留在农村为贫苦百姓治病。主要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孙思邈强调要根据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来摄生养性,重视身、心两方面的保健。博采诸家养生之道,用歌诀的形式提出“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主张“去思虑”,“去烦恼”,并告诫人们要运动,但不要运动过分。还提出“善养性者,则治未治之病”,强调预防为主。除著书讲述大量保健知识外,孙思邈还创编了许多自我按摩、气功等中国传统的健身法,并亲身实践。每天坚持三种体育锻炼:练两遍自编的健身拳;作一次按摩;练一遍气功,数十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打拳时,思想高度集中,甚至听不见别人喊他,按摩时则注意触及全身各关节。同时非常注意气功中精、气、神的锻炼,做到动静相兼,内外结合。气功和按摩的许多长处一直流传至今。正因为注意养生,他的身体由少年多病变为老而犹壮。90多岁以后身体各系统仍然健康,耳不聋、眼不花,记忆力不衰。他的医学名著《千金翼方》就是在他年近百岁时完成的。 孙思邈581—682唐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幼年体弱多病,18岁起立志学医,刻苦钻研古代名医名著,学习民间的医疗经验。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先后授予他官爵,他都加以拒绝。鉴于古代诸家医方散乱浩繁,求检至难,小人又多行诡计玷污医业,乃以人命重于千金为喻,撰写《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各30卷。这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翼方》记载了1105种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炮制等内容,丰富了祖国的医药宝库,故孙思邈被人们尊为“药王”。《千金要方》中有“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个医德专篇,有丰富的医学伦理思想。其医德思想与行为主要表现在:(一)医生应以救死扶伤为职责,不应沽名钓誉。“不得于性命之口,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二)对病人一视同仁,一心赴救,负责到底。“若有疾危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要不分“昼夜寒暑、饥渴疲劳”,尽力救治。(三)诊断要仔细、准确,下药不得差错,医治不怕脏臭。“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赡视,人所恶见者,……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四)用药只求经济适用,不必讲究贵重。如对于除热解毒,“今诸疗多用辛甘姜桂人参之属,此皆贵价难得,常有比行求之,转以失时;而苦参、青葙、葶苈、艾之属,所在尽有,除热解毒最良,胜于向贵价药也。”(五)医生应精研医术,谦虚谨慎;应相互学习,不应彼此嫉妒。“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夫为医之法,不得……訾毁诸医,自矜己德。”“愚医相嫉,贼人性命,甚可哀伤。”(六)反对医方保密。他批评“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漏一法,至于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甚可怪也。”他以刊印公布自己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的实际行动,为人们树立了公开秘方的榜样。 孙思邈581——682唐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 (今陕西耀县) 人。少时因多病而学医,并博涉经史百家诸子学术,兼通佛典。他总结以前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结合个人行医实践,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首列妇女、儿童疾病,对中医妇科、儿科创立发展有重大贡献。倡导脏病、腑病分类、在证候记述、治疗方法、药物方剂上都有创新,有“药王”美誉。其对医德,不仅详细论述,而且身体力行,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孙思邈581—682唐代名医,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 人。少时因病学医,对医学有较深研究,在临床方面,注意探讨病源及如何用药,尤其注意切脉,对于药草的搜集,付出过辛勤的劳动。特别是他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整理各家药方、针灸等,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首次提出妇女、幼儿疾病分科,并倡立脏病、腑病分类,具有新的系统性,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因而后人尊他为药王。 孙思邈中国唐代医药学家。生于581年,卒于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自幼聪颖洞达,7岁就学,目诵千言,20岁,读百家书,善谈老庄,兼好释典。及长,明阴阳术数之理,尤精导引医疗之术,系统总结了唐以前中国医药学的丰富经验。所撰《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遍涉临证各科及针灸、食疗、药物、预防、卫生等各个方面,可谓中国最早之医学百科全书。书中强调医德,重视妇儿科和民间医药经验,又提出了包括食治疗法、脏器疗法、葱管导尿法、奇穴、阿是穴等一系列有价值的宝贵医学资料。故唐以后中国不少中医药的著作,多引据本书,并在朝鲜、日本也被奉为圭臬。他创立的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论》的方法,为后世以方类证的端倪。《千金要方》首列《妇人方》3卷,次为《少小婴孺方》2卷。在药物学方面,特别注重辨证用药。他以虚劳为例,论述辨证用药加减二十五法。 孙思邈581—682唐初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博涉经史,精通医学。长期隐居家乡,在为百姓治病之余,致力于医学研究。隋文帝征为国子博士,唐太宗征为谏议大夫,皆推辞不就。在吸收前人成果,总经自己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写成《千金月令》3卷、《千金方》30卷、《千金髓方》20卷、《千金翼方》30卷,列举了8000余种药物的药性、采集时间和制作方法,记载了6000多个药方。不仅总结了唐以前各科医学的成就,而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直接促进了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由于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成果斐然,受到了后人的崇敬,被尊为 “药王”。 孙思邈581~682唐代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长期在民间采药行医,重视民间医疗经验。积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两部学术著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各科兼备、理法方药俱全的医学巨著。他的 《大医精诚论》较全面地论述了作为医生必须恪守的道德标准,痛斥了当时医界的不良风气,其中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的名言,赢得了后世医家的普遍推崇。由于他在医药方面的卓越贡献,后世尊之为 “药王” ,立祠纪念。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