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孝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59 孝经阐述儒家“孝”观念的一部典籍。凡18章,为十三经之一。约成书于战国末。王应麟《困学纪闻》中说:“曾子问孝于仲尼,退而与弟子言之,门弟子类而成书”。《孝经》认为,孝是先王的至德要道。书中分别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行孝的方法和内容,规定了行孝的几种基本要求,提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察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此外还有不骄、守法、忠君、守道、祭祀以时等规定。 《孝经》中国传统儒学中专讲孝道的典籍。成书年代和作者不详。一般认为是孔子再传弟子之后的儒者所作,而托名孔子、曾参。约成书于战国末。孝经有今古文之别,古文本为西汉孔安国传;今文本为清代学者郑玄注。全书分18章,共1799字。全书中心思想是强调以孝养性,事亲忠君。《孝经》认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可由生也”。应把孝放在道德实践的首位。“人之行,莫大于孝”。该书还提示了孝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以敬奉双亲为孝的出发点,以忠君报国为孝的扩展,而显身扬名,光宗耀祖则是孝的最高表现。《孝经》将孝分为五等,分别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行孝的方法和内容。提示:天子以德教施于百姓为孝;诸侯以完善自身,保社稷为孝;卿大夫以遵先王法度、守宗庙为孝;士以保其禄位,守其祭祀为孝;庶人以谨身节用,赡养父母为孝。《孝经》还列举了日常生活中敬奉双亲的具体方法。“孝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察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伦理学著作。《汉书·艺文志》称:“《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作者说法不一,或曰孔子自作,或曰曾参作。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著者不详。其文字内容多与《左传》、《孟子》、《荀子》有相同之处。故后世人多以为出于曾子门人或孟子门人之手,亦有疑为汉儒所作。全书共1799字,分18章。重要阐述以“孝” 为德之本的政治伦理道德问题。自汉代列入“七经”,作为宫廷道德教材。唐列为旁经。后列入十三经。汉代至清代,《孝经》一直作为宫廷教材,多在皇宗室子弟及后宫中学校中使用。同时,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亦长期作为学校教学和考试内容。 《孝经》Xiaojing儒家孝道经典。谁为作者,观点不一。班固认为是孔子所作(《汉书·艺文志》);司马迁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考察今本《孝经》,多袭用《左传》、《孟子》、《荀子》语句,而又为《吕氏春秋》所征引,可证明该书成于《孟子》、《荀子》之后,而在《吕氏春秋》之前。约为公元前3世纪中后期,孔子再传弟子以后的儒者所作,记名于孔子、曾参。全书1 799字,分为18章。主要内容是论述封建孝道,宣传宗法思想。如《开宗明义章第一》中指出:“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三才章第七》讲:“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利也。”《孝治章第八》讲:“明王以孝治天下。”又如《五刑章第十》讲:“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总之, 《孝经》教臣民行“孝”,由“孝”而劝“忠”,因此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西汉文帝时列于学官,东汉时列为“经”,是《七经》之一。其后历代皇帝以皇帝之尊,讲注《孝经》,大力提倡。今传《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孝经》,是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孝经儒家经典。秦汉之际孔子后学所著,汉初开始流传。曾有今、古文二种本子;今文本18章,古文本22章,通常所说《孝经》“以十八章为定”(《隋书·经籍志》)。主要宣传儒家孝道和孝治思想,汉代位列“七经”之一。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末至汉初,是儒家学者编写的一部论述封建孝道、孝治思想的著作。共十八章。采用孔子对曾子讲述孝道的形式,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所各自应行的孝道,以及亲养、丧葬、祭祀等行孝的礼仪规则。强调人在一生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都必须行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开宗明义章》)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的基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同上书)。“孝”可以使人“以孝移忠”、“忠顺不失”(《士章》),思想和行动都合乎封建社会的秩序。所以“人之行,莫大于孝”(《圣治章》)。不孝则被认为是违反天经地义的大逆不道行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五刑章》)。《孝经》还规定了行孝的一些基本要求,“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纪孝行章》)。此外还规定了不骄、守法、忠君、诤谏、守道、祭祀以时等。《孝经》所宣扬的“孝”的理论,学术价值不大,但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起了重大的影响。汉代开始,规定天下诵《孝经》,五经博士则要兼通《孝经》。有几个皇帝还亲自授《孝经》,标榜“以孝治天下”。至清代还有几个君主为《孝经》作注。近代随着反封建思潮的发展,梁启超对《孝经》作了根本的否定,说“书中文义皆极肤浅,置诸戴记四十九篇中,犹为下乘,虽不读可也”(《经籍解题及其读法》)。《孝经》中孝的思想理论在历史上曾起过束缚人们思想的作用。但它所强调的敬养父母的传统美德,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孝经❶ 一卷。清朱轼(1665—1736)撰。朱轼,详见《周易传义合订》条。该书用吴澄考定之本,而略为推衍其义。凡题姓名者,皆澄之原文。自己所加则称“轼案”。书前有自序、梁份序、殷元福序。该书不标目第,自称为“朱某学”。盖从汉儒传经不立名目之例,亦仿何休注《公羊传》称“何休学”。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汉代列入“七经”之一。作者各说不一,以孔门后学所作一说较为合理。共十八章。主要论述封建孝道和宗法思想。曾有今文、古文两种本。唐玄宗时重注颁本。今《十三经注疏》本即唐玄宗注, 北京邢疏。 清皮锡瑞另有《孝经郑注疏》两卷。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计18章,1872字。《汉书·艺文志》言:“《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孝经》首章《开宗明义》言:“仲尼居,曾子侍。”故此书当是曾子弟子所为。其基本思想就是阐述封建孝道,认为“孝,德之本也”;(《开宗明义章》)“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三才章》)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故明王以孝治天下”。自东汉始,《孝经》即被列为《七经》之一。唐玄宗深感孝之为治,乃亲为之作注。本有今文、古文两种文本,今存者为汉初颜贞所献之今文本,唐玄宗注、宋邢昺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清乾隆时,得日本古文本,附有孔安国传,学者颇疑日人伪造,后刊入《知不足斋丛书》。嘉庆间又从日本传入魏徵《群书治要》。内有《孝经》17章,为郑注今文本。晚清皮锡瑞有《孝经郑注疏》2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