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孟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孟子文集。战国孟轲(约前372—约前289)及其弟子撰。十四卷。轲字子舆,战国邹邑(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后人子思门人。历游诸国,曾任齐宣王客卿。晚年退居讲学,与弟子著书。《孟子》所录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思想学说、个性修养。基本思想是继孔子,排杨、墨,主张力行仁政,恢复井田,省刑薄赋,停止攻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严君子小人之分、劳心劳力之别。从人性善出发,重视主观精神作用。多以对话形式论辩明理,由《论语》的语录体发展为长篇巨制。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常以排比句法增强逻辑推理色彩,雄辩有力。惯用比喻,形象鲜明。善设机关,引人人彀,步步紧逼,波澜壮阔。赵注释句,保存汉人旧说。疏解释赵注。朱熹以为疏为邵武士人作,《四库全书总目》亦疑非出孙爽之手,有《十三经注疏》本。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均可参考。 155 孟子本书主要反映了孟轲的伦理思想。首先,本书阐述了孟轲所主张的“性善论”,提出人类存在着天赋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相结合,构成道德之“四端”,即4种道德萌芽。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天生的善良本性;其次,本书从人的天赋本性在后天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出发,指出“良知”、“良能”或“良心”虽是人生而与俱的人性本源,但受声、色、货、利的引诱和腐蚀,有可能被蒙蔽。因此提出了“清心”、“寡欲”、“求其放心”和“明道”、“集义”、“养吾浩然正气”的道德要求和“反身而诚”、“存心”、“养性”、“尽心”、“知性”、“知天”的修养方法,指出只要做到“至诚”、“知天”便是达到了至善的道德境界;再次,本书论述了孟子重“义”斥“利”的义利观;复次,本书首次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五伦”范畴,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最后,本书还保留了杨朱、许行、告子等人的部分伦理观点,是了解孟子及其学派伦理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了解杨朱等人伦理思想的重要依据。 177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时期孟轲与其弟子合著。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7篇,反映了孟轲的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文化思想。在法律方面,以“仁政”说为中心,提出 “以德服人”,反对“杀人以梃”; 强调“富民”,反对“罔民”;特别重要的是在君民关系上,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指出“暴君可诛”。是了解孟轲思想的可靠材料,有多种注本行世。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Mengzi中国先秦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儒家重要思想代表。名轲,战国时邹国人(今山东邹县)。祖为鲁国贵族,孟子时家道中落,早年丧父,幼被母教,有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美谈。孟子师事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崇尚孔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以发扬光大孔子儒家思想为己任。中年后收徒讲学,形成先秦儒家的孟子学派。孟子曾率领学生周游齐、魏、滕、宋等诸侯国,游说、宣传他的治国和统一天下的方略,终因“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见用。晚年回到邹国,与高足共同著书立说,是为《孟子》,它是今人研究和了解孟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孟子》mengzi先秦论说文集。孟轲及其弟子著。孟轲(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为宣传其思想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国君,不为所用,退而著书,教授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鲁邹邑(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礼”思想,提出了 “义”的理论。一生主要从事教育,著有《孟子》一书。孟子在人口思想方面,深受孔子的影响并有所发挥。其一,“民为贵”的人口思想。孟子重视人口增殖,认为人口与土地、政权一样,是各诸侯国的三大财富之一。他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 《孟子·尽心》下)。为了人口的大量增加,他提醒统治者要摆正“民”与 “社稷”与 “君”之间的关系。第一次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命题。强调得民者得天下,失民者失天下。反对苛赋厚敛、荒淫骄侈,反对列国争战,主张统一安定。并提出了 “制恒产”,使百姓有固定的产业,以及省刑罚、薄赋敛,勿夺民时等等“仁政”主张,以利于发展社会经济,增殖人口。其二,“善教得民”的人口观。孟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良知“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如果加强教育,就可保存善性,有利于维护统治,否则,就会变坏,而犯上作乱。他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孟子促民教的思想,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客观上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其三,“君主”治“野人”的人口构成思想。孟子曾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滕文公上》)。认为“劳心”人口是天生的统治者,是受人供养的,而“劳力”人口是天经地义的被统治者,是应该供养别人的。他的这种“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孟子·滕文公上》)错误人口概论,对后世影响深广。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Mengzi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思想家。名轲,字子舆。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孔仍)的门人,成为儒家曾子、子思学派的继承者。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晚年与弟子著书立说。有“亚圣”之称。《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活动,以及他们的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等思想。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Mengzi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年幼时因丧父而生活贫困,但非常勤奋好学,钻研并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孟子生活的时代,封建制度已在各诸侯国确立,所以,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充满着既对旧的奴隶制度恋恋不舍,又不得不承认现实的新的封建制度的矛盾,表现了浓厚的改良主义倾向,他坚决反对用战争或其它暴力的手段治天下,主张“以德服人”,不能“以力服人”,并提出应该注意改善劳动者的生活条件,政府应减轻老百姓的赋税,不使农民失去土地,农民有了固定、长久的财富,就会对统治者的政权有长久的拥戴之心。(即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就不会起来反抗了。他的这些主张构成了孟子的“仁政”学说,这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他的“性善论”,他认为不论是哪个阶级的人,人从一出生就带着“善”的本性,都具有四种先天的品质,即仁、义、礼、智。而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使有些人发扬了这四种优秀品德成为善人,另一些人则丧失了这四种品德成为小人。所以,人们都应该注意修身养性,使这些好的品德扩而大之。孟子的这种性善论,在哲学上是唯心主义的先天道德观念论。孟子的理论在当时没有被统治者采用,他也是以讲学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这一点和孔子很相似。孟子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他的思想和言论主要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Mengzi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思孟学派。提倡 “仁政”、“王道”,倡言 “民贵君轻”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可贵的思想道德品质。他游说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不为世用, 退而著书讲学, 现存 《孟子》一书系研究其德育思想的主要资料。 《孟子》Mengzi儒家经典之一。记述战国中期孟轲及其弟子言论的书。关于该书的作者, 有三种说法:赵岐、朱熹、焦循、阎若璩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张籍、晁公武、周广业、崔述等认为是孟子门人所作;司马迁则认为是孟子与门人合著。一般认为,司马迁之说法最接近事实。宋以前,该书列入子部。五代时蜀主孟昶刻蜀石经,北宋太宗刻宋石经, 《孟子》始列入经部, 《直斋书录解题》正式将该书著录于经部。宋哲宗元祐 (1086—1094年) 中, 《孟子》与 《论语》并为试士内容。南宋朱熹作 《四书集注》, 将该书列为 “四书”之一,确立了该书在经部的地位。收入《十三经》。原11篇, 现存7篇。全书261章, 36 485字。各篇没有概括或标示篇旨的特定题目, 只取每篇首章中章首或章中的数字为题; 一篇之中所含各章也并非都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该书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和教育等思想,以阐发仁政、性善为主旨,而 “包罗天地,揆叙万类,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载”(《孟子题辞》)。孟子曾以孔子继承人自命,该书中极力宣扬孔子学说,反对争利、争战,主张法尧舜,制井田,构造理想的政治蓝图,当时的人视其为迂阔。但书中所提倡的“尚贤”、“薄赋”、“保民”、“制民之户”等政治主张,以及“民贵君轻”、反对暴虐的观点等,则是战国时代比较进步的思想。《孟子》一书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影响不亚于《论语》,在今天也仍是一部有较大价值的儒家典籍。注书有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今人杨伯峻有 《孟子译注》。 孟子约前732—前289Mengzi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宣王客卿,但其政治主张未被采用,返回邹地,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传世有《孟子》一书,为重要的儒家经典。他的教育思想建立在他的政治学说基础之上,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使百姓有“恒产”,得到温饱,然后进行仁义教化,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梁惠王上》)。只有这样,统治者才能 “保民而王”,“得其民,斯得天下”,可见他倡导的教育目的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孟子肯定人是“性本善”的,具有天赋的仁、义、礼、智 “四端”,不虑而知的 “良知”和 “不学而能”的 “良能”;从这一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出发,他又提出 “尽心”、“知性”、“知天”和 “存心”、“养性”、“事天”的认识论主张,认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 养其性, 所以事天也”。(《尽心上》),把 “知天”、“事天”看成尽量扩充本心和发扬“善性”的过程。同时他又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 “反求诸已”,排斥感官对外物的接触,善养 “浩然之气”才是达到“万物皆备于我”境界的途径。他断言: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告子上》)。把治学和认识问题归结为如何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问题。《孟子》一书在后世被儒家奉为经书,用于科举取士,成为知识分子必读的教材。他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点也成为封建教育思想的核心,对我国古代教育影响很大。《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11篇,现存7篇。另有《孟子外书》4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代姚士粦伪撰。注本主要有东汉赵歧 《孟子注》, 南宋朱熹 《孟子集注》, 清焦循《孟子正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等。今人杨伯峻有《孟子译注》。南宋朱熹把它与 《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私塾学校使用的基本教材。 《孟子》Mengzi先秦论说文集。孟子及其弟子著。孟子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到梁(魏)、齐、宋、滕、鲁等国游说,宣扬自己的主张,但未受重用。后来退而讲学著述,与弟子万章等人写成《孟子》一书。《孟子》共有七篇,记载了孟子的活动,反映了他的思想主张。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他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使百姓有自己的产业,减轻刑罚赋敛,使百姓安居乐业;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礼义教化,进而用仁德感召四方,称王于天下。他猛烈抨击“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不合理现实,反对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兼并战争。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甚至主张对残害人民的暴君实行诛罚。孟子认为人性都是善良的,认为只要发扬善良的本性,经过刻苦修养,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他还提倡为仁义献身,提倡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必要时甚至“舍生取义”。他的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是对话式的论辩文,以犀利善辩著称。文中或严密周详地展开正面论述,或抓住论敌破绽,痛加驳斥,或因势利导,诱使对方就范,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技巧。文章带有一种豪迈奔放的激情和高屋建瓴的气势,滔滔滚滚,酣畅淋漓,生动体现了作者的人格美。作者也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阐明道理,深入浅出,富于形象性。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的文学成就仅次于《庄子》。宋代以后,《孟子》被列为儒家的经书。重要注本有东汉赵歧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以及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 孟子约前372—前289❶中国战国时期教育思想家。认为统治阶级“得天下”之道在得民心,而得民心之道在教育。把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关系称为五伦,认为它是维护贵族统治的最重要纽带,故注重五伦教育。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等。在道德教育上,推崇“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等。参见“哲学”中的“孟子”。 孟子他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的“知人论世”说,提出了“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知言养气”说,对后世文学理论与创作,影响很大。《孟子》在《论语》平实质朴、文字简约的基础上发展了一步,气势充溢,跌宕起伏,雄辩流畅,篇幅较长,尤长于譬喻。对后世散文大家韩愈、苏轼等影响较大。参见“哲学”、“美学”中的“孟子”。 孟子承袭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法律学说。法律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德治”和“仁政”。认为徒法不能以自行,主张民贵君轻,暴君可诛;应该“省刑罚”、“薄税敛”、反对诛杀无辜。其法律主张体现于《孟子》七篇中。参见“哲学”中的“孟子”。 孟子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伦理思想家。始创“四端说”的性善论;制订存心、求放心、养浩然之气的内求式修养方法和尽心、知性、知天的道德思维模式;提出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理想人格。与孔子伦理思想一起成为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正统。参见“哲学”中的“孟子”。 孟子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其政治主张为“先王之道”,提出“法先王”的口号。把治国平天下的“道”区分为“王道”和“霸道”;主张仁政,“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把“不忍之心”推广到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认为“得其民斯得天下矣”,人民的拥护是统治者治天下的基本保证;为此应当“教民”、“以德行仁”,还要“制民之产”。继承了春秋以来的重民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参见“哲学”中的“孟子”。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和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说:“广土众民,君子欲之”(《孟子·尽心》)。“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还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认为蕃衍后代,子孙众多,是人们“奉先思孝”的首要前提。而增加人口除了要做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让适年男女及时婚配外,最重要的是施行仁政。在人口构成上,孟子进一步发挥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划分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告子》)。在人口素质上,主张对人们进行教育,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通过教育,可以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认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孟子的“善教”思想,对于提高整个人口质量,是有积极作用的。参见“哲学”中的“孟子”。 孟子把美和审美完全纳入道德范畴。认为美的本质就是先验的“仁义”。提出“充实之谓美”,即美是由于内心仁义的充实而在外貌上显出的和顺丰润。美与善直接联系。认为审美实践就是道德修养。还提出美感共同性问题,认为人对外物在官能上的感觉都是相同的。参见“哲学”中的“孟子”。 孟子战国时孟轲及其弟子门人著。儒家经典之一。《汉书》称有十一篇,今存七篇。记有孟子的学说与活动,为研究孟子的主要资料。东汉赵岐、南宋朱熹、清焦循、戴震均有注疏。 今本《孟子外书》系后人伪托。 孟子见“哲学”中的“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❶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周游齐、宋、滕、薛、魏等国,做过齐宣王客卿,后不见用,退而著述以终。推崇周制,以继承孔学为志,将其“仁”学发展为“仁政”说。主张省刑薄税,制民恒产。拒杨、墨之学,倡王道政治,以土地、政事、人民为政之三宝,肯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不仁不义不可为君,可以诛之。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人有良知良能,只需发挥仁、义、礼、智四大善端,便可以“知天”。又提出不动心、求放心,存夜气、养浩然之气的精神修养途径。另阐述伦理学与认识论相统一的天人合一之论。阐发子思之学,继承孔子之说,成思孟学派,为孔学正宗,有“亚圣”之誉。著作有《孟子》十一篇。参见“伦理学”、“美学”、“文学”、“教育”、“政治学”、“法学”、“人口学”中的“孟子”。 孟子战国中期孟轲及其门人所著散文集。儒家经典之一。《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的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主张,以及他的政事活动和个性修养,是研究孟子思想的重要资料。孟子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主张行王道。他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他所提出的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与捍卫者自居,故后世常将“孔孟”并称。《孟子》中的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其文感情充沛,具有气势,喜用一连串的排偶句式,笔锋咄咄逼人。《孟子》一书在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对后代散文的发展亦影响深远。通行的注本有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和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 孟子一(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哲学家、教育家。姓孟,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自幼丧父,受母训。孟母断机杼以教子,并三次迁居。又师事子思门人,受儒业。先后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受到诸侯礼遇。曾任齐宣王客卿。善辩。从学弟子甚多。晚年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讲学著书。在道德思想上提出性善说,认为“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孟子·告子下》)。人的善性发源于人的本性四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善端为人之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只要扩充诸善端,存心养性,就能成为君子。提出心性理论,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在道德修养论上,提出存性养心之说。他认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同上书)。存心即养心,而“养心莫善于寡欲”,还要“善养吾浩然之气”。具体方法是“存夜气”。《孟子·告子上》说:“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夜气是指人处夜深静时而得的清明宁静之气,主张人与心合一。在道德与功利关系问题上,反对“后义而先利”(《孟子·梁惠王上》)。认为道德高于功利,他说:“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主张为恪守道义在必要时应该牺牲利益,甚至生命。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在政治道德理论上,提出仁政说。他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反对暴政,“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用王道否定霸道。在中国哲学中首倡王霸、义利之辨。提出实行仁政的王道措施是“省刑罚,薄税敛”,在经济上“治民恒产”,普及道德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在君王与平民关系问题上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著名论断。孟子的道德学说对儒家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其学与子思之学形成思孟学派。后又列为孔子所创儒家的“亚圣”。所著《孟子》一书,被列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奉行的统治思想工具。(二)书名。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战国中期孟轲与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或再传弟子所记。《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今存7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相传另有《孟子外书》4篇,今佚。今本《孟子外书》为明人姚士粦伪托之作。书中记录了孟子的活动及其与弟子、诸侯的问答,涉及哲学、政治、道德、经济、教育等。是研究孟子思想的主要史料。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编,史称《四书》。主要注疏本有东汉赵岐《孟子注》、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近人康有为《孟子微》等。 《孟子》《孟子》孟子及其弟子合著。全书分7篇,主要记述孟子的言行。行文流畅,辞锋犀利,气势充沛,具有纵横家善辩的特点,对古代散文发展有巨大影响,是唐宋以来古文家创作的典范。传世注本以汉赵岐最早,有《孟子注疏》 14卷,附宋孙奭疏,《十三经注疏》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孟轲及其弟子合著。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内容广泛涉及孟轲的政治活动及主张、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以及个性修养等。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知人论世”的见解,对后世正确地开展文学批评和准确地鉴赏作品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知言养气”观点,虽是就个人道德修养而言的,但后来古文家移用并发展为散文美学的一种理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所谓“知言”,即是指“谈辞(片面的言辞)知其所蔽,淫辞(过分的言辞)知其所陷,邪辞(不合正道的言辞)知其所离,遁辞(躲闪的言辞)知其所穷。”把它借用到文学批评上,就是指对于作品的鉴别力。所谓“养气”,是一种内省的修养功夫,即养“浩然之气”,“集义所生”之气,指自我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把“言”和“气”结合起来也就是把“文”和“气”结合起来,即把文学作品和创作主体的修养结合起来。这对后代“文气”说的提出是有启发性的。《孟子》长于气势,感情充沛,曲折尽情,波澜壮阔,富于阳刚之美,成为唐宋古文家韩愈、苏洵、苏轼等摹写的范本。 孟子约前390—前305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孟学派代表。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门人,一生以继承孔子学说为职志,自称“和叔孔子”,“乃所愿,则学孔子”。曾周游列国,晚年曾为齐宣王客卿,居稷下学宫十多年,宣传“仁道”即“王道”。后不见用,乃退而著述,世传《孟子》一书,虽非他一个所作,但体现了他的思想。他继承发展了孔子仁学,丰富了儒家学说,经过后儒发挥,使之成为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二千余年的“孔孟之道”。他推崇周朝传统礼制,主张“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他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推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提出重民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恢复井田,分田制禄,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恒心”,生活富裕、安定,“养生丧死无憾”(《梁惠王上》)。强调社会分工,认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滕文公上》) 的命题。他首创先验论的性善说,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心”即人性中固有的仁、义、礼、智“四端”。又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理论,认为只要充分发挥仁、义、礼、智“四端”,“就能“知天”,“上下与天地同流”; 从而得出“万物皆备于我”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结论。他发挥了孔子“生而知之”的思想,提出“良知”、“良能”之说,肯定“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但在修养方法上主张“不动心”、“存夜气”、“养我浩然之气”; 学习上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主张思考,认为“耳目之官不思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只要个人努力,“人皆可为尧舜”。在天命观上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天命思想,既承认有意志的天,认为个人命运由天而定,“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也有时把天看作自然,如说“形色,天性也”。孟子在中国哲学史和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宋代以后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一说为孟子弟子或再传弟子的记录。《汉书·艺文志》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相传另有“外书”四篇,已佚。今本系明人伪作。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观点、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思想等,是研究孟子和思孟学派的主要资料。南宋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注释有东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等。 孟子孟子 (约公元前372—约前289) 名轲,字舆,战国邹 (今山东邹县) 人。相传他是鲁国贵族孟子小氏的后代,“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他曾游说齐、梁、鲁、邹、腾、薛、宋等国,做过齐宣王的客卿,“后车数嵊,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腾文公下》)当时有很大影响。孟子被尊为封建社会的 “亚圣”,他是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思想家。孟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他的仁政主张,性善学说,“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尽心上》)的观点都与孔子思想有渊源关系,对孔子思想有新的发挥。战国中期,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统一国家,是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各大诸侯国君主都想 “𦲷中国而抚四夷”, (《孟子·梁惠王上》)做全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孟子的生年距孔子的卒年约为一个世纪。这个世纪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出现了分化。 《孟子》战国时代儒家大师孟轲与其弟子万章等合著的文集。今存7篇,另有“外书”4篇不传。《孟子》虽然形式上大体类于《论语》,但在描写、议论、记叙的技巧上都已显示出战国中期论说散文的进步与提高。其文描写人物更趋于细致,形象更趋于鲜明,有的文字甚至表现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 全书感情充沛,气势逼人,具有鼓动性; 陈事说理,往往巧譬善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后世的古文家多受《孟子》的影响。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为齐宣王客卿。因其主张不见用,晚年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明确提出“王”、“霸” 的政治概念,认为“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坚持尊王贱霸的政治主张,要求统治者以 “仁爱”之心对待人民。将孔子“仁” 的观念发展成“仁政”学说。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保证人民的生活条件,“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年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孟子·梁惠王上》),让“有恒产者有恒心”( 《膝文公上》)。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尽心下》) 的纲领。这种“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其“仁政”学说的哲学、伦理学基础是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 “善端”,即 “恻隐之心” (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这四端,就形成仁、义、礼、智四德。人具有先天的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提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 的认识路线,把认识看做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扩充本心、发扬善性、“反求诸己”,排除感官物累,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把认识问题归结为如何找回散失本心(“求其放心”) 的心性修养问题,把人的心性和天融为一体。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精神的自我完美。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人们自觉地培养一种至大至刚的精神,“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其学说对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修养、对后世儒家哲学的发展均有着很大的、多方面的影响。子思、孟子学派历来被人们视为孔门儒学正宗。他本人后被封建统治者奉为“亚圣”。著作编为《孟子》 11篇,现存7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等合称为 “四书”。 《孟子》儒家学派经典之一。以语录问答体记述孟子言行的著作。所记问答以孟子之弟子公孙丑、万章为多,后人认为此2人为本书的编纂者。书中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君为轻”,“重义轻利”等观念。《汉书·艺文志》著录11篇,今本存7篇。共14卷,260章,3万~4万字。主要内容包括探讨人与自身关系的个体论,探讨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论,构筑了较完善的儒学思想体系。在先秦儒学发展史上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发展阶段。从南宋起,本书被列为“四书”之一,是科举考试的重要教材。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景仰孔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一生游历齐、宋、滕、魏等国,极力宣扬其 “仁政”主张,因其政见不为当政者采纳,退而与弟子 “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 ,成为当时儒家学说的正统代表人物。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的言论集录。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有 “亚圣” 之称,主要思想保存在 《孟子》一书中。在 《汉书·艺文志》 中著有11篇,今存7篇,相传另有 “外书”4篇,已亡佚,今本系明人伪作。书中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其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教育思想、个性修养的观点等。把孔子的重 “仁” 的道德思想发展为 “仁政” 的政治主张,提出 “民贵君轻”说,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 “不嗜杀人者”才可以统一天下,极力主张 “法先王” ,行 “仁政” ,恢复井田制度,轻刑薄赋,达到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提出 “性善论” ,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提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的论点。是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后世以 “孔孟” 并称。 孟子❶(约前385—约前304)战国中期思想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邹县东南)人。师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自言:“吾未能有行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既通五经,尤长于《诗》《书》,感于时道之衰,乃游事诸侯,历游齐、宋、滕、魏诸国,虽曾被齐宣王尊之为客卿,但终不见用。晚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孟子政治思想的基点在于“民本”、“仁政”与“王道”。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施行仁政,首先要“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要求“省刑罚,薄税敛”,“取于民有制”;王者要“不嗜杀人”,“与民同乐”。(《梁惠王下》,参见“仁政”、“王道”)首创先验主义的性善论。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上》)或别之为“四心”,此“四心”又是“四德”的发端:“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同上)先天具有的“四端”或“四德”,就是人的本性之善。仁、义、礼、智既为自身固有之性,又是伦理关系的规范。“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离娄上》)又说:“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提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修养方法。孟子认为:“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至者,命也”。(《万章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式,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在认识与求知方面,孟子以人心与天命为其认识对象:“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仁义礼智,本为人心所固有,“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若“放其心而不知求”,则是人生的大哀。而求其放心,则须“寡欲”、“养性”,养其“浩然之气”,这也正是“尽心”、“知性”“知天”的过程。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乃是“天下之通义”。(《滕文公上》)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社会分工学说,在孟子时代,它具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由于孟子的思想学说既以孔子为旗帜,又相当深刻、全面地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故被后世封建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孔、孟思想也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被糅和为一体,成为儒家思想学说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骨干与核心。 孟子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