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孟郊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68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贞元十二年(796)进士,任溧阴尉,在位不事曹务,常以作诗为乐,被罚半俸。后任河南水陆转运判官等,贫寒而死。他一生穷愁潦倒,不苟同流俗,虽有韩愈等人为之揄扬,却始终未能免于饥寒冻馁,被人称为“寒酸孟夫子”。其诗极得韩愈推重,后人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并称“郊寒岛瘦”。诗多五古,没有律诗,大部分描写自己的困穷,对社会生活的不平表示愤慨,对劳动人民表示理解和同情。艺术上不蹈袭陈言,擅长白描,能将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凝聚在简短的篇幅里,构思铸语,往往入木三分,给人很深的印象。他是苦吟诗人的代表,抒情悲苦,境界狭窄,被后人称为“诗囚”。今人有 《孟东野诗注》。 孟郊751—814Meng Jiao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江县)。少隐嵩山,性耿介,少谐和,两次应试不第,直到46岁才中进士,50岁时才任溧阳县尉,后愤然辞归。晚年处境凄凉,疾病侵袭,生子屡夭,又因不苟合流俗而屡遭诬谤,愤懑成疾,最后累病而卒。友人张籍等私谥贞曜先生。他是一名著名的“苦吟诗人”,与贾岛并称,有“郊寒岛瘦”之称。又与韩愈交谊甚笃,颇受韩愈推崇,诗风也有相近之处,并有“孟诗韩笔”之称。孟郊积极支持韩愈“务反近体”的“复古”主张,多写乐府古诗,尤善为五古,大部分作品描写个人饥寒冻馁、一贫如洗的生活,感慨自己坎坷不平的遭遇,在咀嚼苦涩中获得心理补偿和精神安慰。在艺术上,他刻意求新,用词造句力避平庸浅露,而追求瘦硬奇险、苦朴冷僻的风格,如《苦寒吟》、《老恨》、《懊恼》等,都是深刻警僻、耐人寻味的诗篇。有些诗由于过份追求“惊人”而流于艰涩。有些诗则反映了作者狭窄阴冷的心境。但也有一些篇什如《游子吟》、《闻砧》等写得质朴自然,委婉动人,颇有古乐府风味。韩愈称他的诗为“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苏轼赞他的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都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其诗歌的特点。有《孟东野集》,有诗400余首。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时才任溧阳县尉,后辞官。他一生穷愁潦倒,不苟同流俗,虽有韩愈、李翱、李观等人为之揄扬,却始终未能免于饥寒冻馁,被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刘叉《答孟东野》)。六十四岁时赴山南西道任官,行至阌乡暴卒。他是一名著名的“苦吟诗人”,与贾岛并称,有“郊寒岛瘦”之称。他又与韩愈交谊甚笃,颇受韩愈推崇,诗风也有相近之处,亦有“孟诗韩笔”之称。孟郊存诗四百余首,其中绝大多数是倾诉穷愁孤苦的作品。他的诗风质朴深挚,以白描的手法抒情写景,却能达到深刻、生动的境地。所以苏轼赞美他 “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由于他一生困顿,社会地位较低,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体会,所写的《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诗,对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和抗议。在艺术上,他刻意求新,用词造句力避平庸浅露,而追求瘦硬奇险、苦朴冷僻的风格,如《懊恼》、《老根》、《苦寒吟》等,都是深刻警僻、耐人寻味的诗篇。 孟郊751—814Mengjiao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孟郊早年生活贫困, 屡试不第。46岁始中进士。曾任潥阳尉、协律郎等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故其诗中多有对其生活苦况的写实和抑郁悲苦心情的抒发,如 《借车》、《秋怀》等。也有一部分诗反映了社会现实,如《征妇怨》、《吊国殇》等,反映了藩镇割据的罪恶; 《寒地百姓吟》等反映了百姓的苦难生活,揭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择友》、《伤时》等揭露、讽刺了社会上的奔竞恶习和士大夫的自私虚伪;而《游子吟》、《结爱》等则表现了深切的骨肉之情; 《石淙》、《游终南山》等刻画了山水美景。当然,也有一些诗表现了消极低沉的情绪。孟郊今存诗500余首,以短篇五古居多。其词多写自己的生活感受,故感情真切,句句出自肺腑;孟郊为诗不蹈袭陈言,或长于白描,不用典故,不加藻饰,语言平易素淡;或钩章棘句,冥思苦吟,务求奇险。韩愈称其“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奡”(《荐士》)。孟郊和韩愈都是“奇崛横放”的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当时又有“孟诗韩笔”之说,他对扫除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推动唐代的诗歌革新运动,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当时诗坛上颇有影响。因其以苦吟著称,诗中又多苦语,故苏轼有“郊寒岛(贾岛)瘦”之说,后世遂以苦吟派诗人的代表目之。唐李肇 《国史补》 说, 元和以后, “学矫激于孟郊”。唐末张为作《诗人主客图》,以孟郊为“清奇僻苦主”。孟郊的诗对晚唐,特别是对两宋诗歌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 《孟东野集》 传世。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郊出身贫寒,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46岁中进士,又不被重用,仅得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小官,不久辞官归家。56岁任河南水陆从事、试协律郎,由于诗风与流俗不合,受到谗言诽谤,处境孤苦。64岁时郑余庆招他为兴元军参谋,死于赴任途中。 孟郊751—814唐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早年隐居嵩山,与韩愈结为至交。贞元进士,任溧阳县尉。终生穷困潦倒。诗多倾诉个人孤愁寒苦,间有不平于贫富悬殊,感情真挚。用字造句追求瘦硬,力避平庸浅率。长于五言古诗,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时隐居嵩山。46岁中进士。50岁任溧阳尉。元和初,为水陆运转判官、协律郎等。64岁赴兴元军参谋职途中病卒。有《孟东野集》,今存诗400余篇。他刻意苦吟,名重文坛,与韩愈交厚,唐人有“孟诗韩笔”之誉。其诗某些篇章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有所揭示,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然大部分作品倾诉个人的穷愁孤苦。所作不事藻饰,不拘声韵,古朴僻奥,清瘦奇险,《苦寒吟》、《老恨》等表现了这种风格。有些作品由于追求奇警而流于艰涩。其小诗《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平易自然,委婉情深,流传甚广。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祖籍山东。少隐居嵩山,性耿介寡合。为诗有理致,然思苦奇涩。韩愈对其诗作十分推崇。著有诗集10卷(《新唐书·艺文志》)行于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