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史之乱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安史之乱An shi zhiluan

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安禄山是营州柳城(今辽宁锦州)胡人,因边功得到重用及擢升,一身兼领范阳(今北京)、平卢(今辽宁朝阳)、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集军、政、财大权于一己,实力与野心俱长。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因与权相杨国忠不协,遂以讨杨国忠为名,一月自范阳起兵,南渡黄河,进逼洛阳。唐大将封常清奉诏募兵抗敌,很快为叛军所败,洛阳失陷。天宝十五年(756)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各地官民纷纷反抗叛军,如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颜真卿和河南一带的地方官张巡、许远等。杨国忠猜忌驻守潼关的大将哥舒翰,促令其放弃固守方针,出关迎敌,结果大败,潼关失守。玄宗匆忙逃往成都,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从行军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迫使玄宗缢杀杨贵妃。长安陷落后,太子李亨从马嵬驿回军北上,同年七月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改元至德,是为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肃宗用李光弼、郭子仪为将,会集西北各军,又得到西域各族和回纥的援助,转入反击。至德二年(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同年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退保邺(今河南安阳)。乾元元年(758),唐派九节度率兵攻邺。次年三月,降唐复叛的安禄山旧部史思明自范阳率兵救邺,数十万唐军溃败。同年九月,史思明南陷洛阳。上元二年(761)三月,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代宗新即位,借用回纥兵收复洛阳,叛军将领因大势已去,纷纷降唐。次年正月,史朝义穷迫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平定。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火波及地区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西北边防呈空虚状态,吐蕃乘机东侵。在平定叛乱前后增设的节度使,权力日益膨胀,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末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一次大叛乱。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政治腐败,藩镇势力兴起。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奉密诏讨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从范阳(今北京)率平卢、范阳、河东三镇兵十五万人南下攻唐。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多年不见战乱,叛军所过州县,无敢拒之者,官兵望风瓦解。唐朝新招募的士兵抵挡不住安禄山训练多年的劲旅。乱军连败唐军,攻陷陈留、荥阳、洛阳,直抵潼关。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于洛阳称“大燕皇帝”,建立起割据政权。是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逃往四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军士哗变,诛杨国忠,缢死杨贵妃。不久叛军进入长安。玄宗入蜀,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安史叛军烧杀虏掠,人民纷起反抗。河北人民在地方官颜杲卿、颜真卿统领下,反抗叛军,曾出现十七郡皆归朝廷的局面。叛军内部矛盾重重。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庆绪所杀。唐朝起用郭子仪、李光弼等著名将领,并向回纥借兵,收复长安与洛阳。安庆绪退守邺郡(今河南安阳)。唐命九节度使兵围相州,数月不下。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史思明降唐后复叛,南下援救安庆绪,大败九节度使军于相州。然后杀安庆绪自立为帝。再次攻陷洛阳。上元二年(761年),败李光弼于北邙山。正欲西进长安时,被其子朝义所杀,其子朝义即位。宝应元年(762年),雍王李适率蕃汉军与回纥兵大败史朝义,攻克东京。安史归部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归降。广德元年(763年)一月,史朝义逃往河北,最后穷蹙自杀。叛乱始平。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多,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使唐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形成藩镇割据的历史局面,成为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

唐代藩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发动的叛乱。安禄山,本姓康。母阿史德,为巫师。少孤,随母改嫁安延偃,更名安禄山。他足智多谋,善测人意,通六蕃语,受张守珪、张利贞等人赏识,于天宝元年(741)荐为平卢节度使,兼柳城太守。因善取悦玄宗、杨贵妃等人,屡受封赏,握河北诸节度之兵权。“时太平久,人忘战,帝春秋高,嬖艳钳固。李林甫、杨国忠更持权,纲纪大乱。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每过朝堂龙尾道,南北睥睨,久乃去。更筑垒范阳北,号雄武城,峙兵积谷” (《新唐书》卷225)。皇太子及杨国忠等人屡言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劝玄宗召请入朝,削夺其兵权,玄宗皆不以为然。反而因安禄山的甜言蜜语益信之。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见时机成熟,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为名,起兵范阳 (今北京地区)。挥十五万兵马,南下逐鹿。“时兵暴起,州县发官铠仗,皆穿朽钝折不可用,持梃斗,弗能亢。吏皆弃城匿,或自杀。不则就禽,日不绝。禁卫皆市井徒,既受甲, 不能脱弓襡、 剑䌘, 乃发左藏库缯帛大募兵” (同上)。十二月初,叛军兵渡黄河,陷陈留、荥阳,十二日占领东都洛阳。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雄武皇帝,国号燕,建元圣武,兵发长安。唐玄宗在叛乱发生后,先后命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郭子仪等人分兵把守,但均遭败绩。六月九日,长安城的屏障潼关失守,叛军兵临长安。玄宗只得放弃长安,出幸西蜀。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 (今宁夏灵武) 即位,组织唐军抗击叛乱。至德二年 (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谋杀,唐军趁其内乱,大举反攻,相继收复长安和洛阳。安庆绪退守邺郡 (河南安阳),郭子仪等九节度使联合攻打,都因缺乏统一指挥,而贻误战机,被镇守在范阳的史思明解围。拥兵自重的史思明借为安禄山报仇之名,杀死安庆绪,于乾元二年 (759) 正月,称大圣周王,建元应天。九月,叛军再陷洛阳。以后,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害,叛军力量削弱。宝应元年 (762) 十月,雍王李适 (即后来的唐德宗)会诸道节度及回纥兵马于陕州,数路并进,大败史朝义,史朝义退至幽州。宝应二年,史朝义部将多已降唐,史朝义本人也被部将李怀仙擒杀,献于朝廷。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发展的转折点,它的爆发,意味着“开元盛世” 已经结束,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群雄并起。政府已无力量控制全国。繁荣昌盛的唐王朝已一去不复返。

安史之乱Anshizhiluan

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唐玄宗统治后期,日益沉湎于歌舞享乐之中,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把持朝政,政治腐败。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胡人安禄山天宝元年(742)任平卢节度使,天宝十年(752)已成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的节度使。他以谎报战功、献媚贿赂为手段,骗取唐玄宗的信任,被杨贵妃收为养子,不断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以讨杨国忠为名,率众15万从范阳起兵,挥军南下。唐朝内地已百余年未经战争,地方守军一触即溃,叛军很快渡过黄河仅3个月就占领东都洛阳,并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唐王朝紧急招募组建的军队,抵御不住叛军,被迫退守潼关,玄宗不问缘由杀死了领兵将领,并抽调西北军队,派原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镇守潼关。数月后玄宗强令哥舒翰出关作战,导致潼关失守,唐玄宗连夜仓惶逃往四川,长安落入叛军手中。玄宗行至马蒐驿(陕西兴平西),军士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迫使玄宗缢杀杨贵妃。太子李亨从马蒐驿回军北上,在灵武(宁夏灵武南)称帝,改元至德,即唐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叛军的烧杀抢掠,使人民纷纷起来反抗。河南睢阳(河南商丘)太守许远、真源令张巡坚守睢阳10个月之久,扼止了叛军继续南下的攻势。至德二年(757)叛军内讧,安禄山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同年九月肃宗以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统帅唐军,在回纥军队援助下夺回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河南安阳)。至德三年原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又杀安庆绪,在范阳自立为帝,并再次南下攻占洛阳,不久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趋于分裂,势力大大削弱,宝应元年(762)新即位的唐代宗再次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叛军的几位主要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宝应二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安史之乱”至此结束。长期的战乱使唐朝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平叛前后设立的节度使的权力也日益膨胀,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王朝自此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

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开元、天宝之际,唐政府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激化,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割据势力兴起。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宰相杨国忠为名,于范阳(治今北京)发动叛乱,攻下洛阳,次年称帝,进占长安。玄宗逃往四川,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肃宗至德二年(757年),禄山被其子庆绪杀死。唐将郭子仪等次第收复长安、洛阳,庆绪退守邺郡(治今河南安阳),乾元二年(759年),被禄山部将史思明所杀。思明于范阳称燕帝,再度攻占洛阳。后又为其子朝义所杀。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朝义穷蹙自杀,叛乱始平。战乱历时7年多,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唐朝统治自此由盛而衰,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安史之乱

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唐玄宗天宝年间,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中央集权削弱,藩镇节度使势力膨胀,他们手握重兵,综理军民财政,与中央分庭抗礼。天宝十四年(755)冬,兼领平卢(治所在营州,今辽宁锦州市西)、范阳 (治所在幽州,今北京市)、河东(治所在太原)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南下进攻唐军,旋攻下洛阳,进逼潼关,次年进入长安。同时,其部将史思明占有河北13郡之地。唐玄宗避难于蜀,太子李亨(肃宗)在灵武即位。叛军所至残暴,大肆抢劫,人民纷起反抗。757年,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收复长安、洛阳,庆绪败退邺郡(今河南安阳)。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并再度攻下洛阳。两年后为其于史朝义所杀。唐借用回纥兵收复洛阳,并乘胜追击。763年,朝义被部将诱杀,叛乱平定。安史之乱,自755年冬至763年初,共经8年,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唐王朝也因此转盛为衰,形成长期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

唐玄宗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唐玄宗晚年荒于政事,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政治腐败、屡起边衅,节度使拥有重兵,又兼理当地民政财贸,权势积重。天宝元年(742),全国有兵57.4万名,边兵竟占49万,安禄山等即在唐中央军备空虚,内轻外重的形势下叛唐。安禄山于天宝后期曾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数次赴长安朝觐,深谙唐中央内部虚实,又和宰相杨国忠勾心斗角,遂密谋起兵反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以除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矛头直指京师长安。唐玄宗匆忙令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仓猝出兵,结果大败,潼关失守,长安震动。玄宗仓悴西逃,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平县),军兵哗变,杨国忠被杀,玄宗被迫缢杀宠妃杨贵妃,马嵬民众夹道挽留玄宗,玄宗决意逃往西南川蜀,太子亨奔赴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叛军攻占两京,纵酒取乐,唐军得以重整军备,图谋收复。唐将鲁炅守南阳(今河南邓县),张巡、许远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为唐军调集重兵赢得了时间。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被其子所杀,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纠合兵力,为收复两京做准备。九月,唐军收复洛阳。乾元二年(759),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称帝,再度攻下洛阳。宝应元年(762)二月,肃宗至凤翔,四月,郭子仪在长安西门外被叛军所败,退保武功,八月,郭子仪联合回纥援兵攻击长安叛军,直至长安城北苑门。九月二十七日,经长安南香积寺大战,大获全胜,次日,收复长安,随后又经陕郡新店之战,收复洛阳,安史叛变最后被平定。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吐蕃频繁侵扰,中原遭受战乱摧残,唐国力大大削弱,全盛时代一去不复返。

安史之乱

由安禄山、史思明挑起的一场导致唐王朝由盛转衰的严重内乱。唐玄宗统治后期,不再孜孜求治,只图享乐。天宝三年(744年)纳杨玉环为贵妃,更是沉湎声色。他先后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政治日趋败坏。这一时期,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不断遭到破坏,与之相适应的府兵制亦日趋瓦解。当时,地方节度使势力迅速膨胀,造成内轻外重、尾大不掉之势,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平卢、范阳、河东3镇节度使之职的安禄山,联合平卢兵马使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安、史率兵15万,号称20万,南下攻唐。唐朝毫无防备,叛军很快占领河北诸郡。十二月初,叛军在灵昌(今河南滑县)渡过黄河。攻占陈留(今河南开封)、荥阳、洛阳,直抵潼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立起伪政权。唐军在潼关坚守,由于指挥错误,被安史叛军打败,老将哥舒翰被俘,潼关失守,叛军兵锋直指长安。在此情况下,玄宗带杨贵妃、杨国忠等向四川出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时,随行军队发生哗变,杀死杨国忠,迫使玄宗缢死杨贵妃。这样将士才继续护送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长安被叛军占领。安、史叛军在黄河南北广大地区烧杀抢掠,犯下累累暴行。各地军民坚决抵抗。唐政府调动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各路军队平叛。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颜真卿亦起兵河北,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令张巡、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等起兵豫东,给予叛军沉重打击。至德二年(757年)初,叛军内部发生分裂,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同年九月,郭子仪率唐军及回纥、西域兵攻克长安,十月收复洛阳,安庆绪退至邺城(今河北临漳境内)。史思明降唐,后发现唐政府欲夺其军权,复叛。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邺城一带打败唐军,又杀安庆绪,回范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后率兵再陷洛阳。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在邙山大败李光弼,并乘胜向长安进犯,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在洛阳称帝。宝应元年(762年),唐宫廷发生政变,肃宗受惊吓而死,其子李豫即位,是为代宗。代宗调集各路兵马,并再借回纥军队,夺回洛阳。宝应二年(763年),叛军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等降唐,史朝义被李怀仙追击,走投无路,自缢于森林,叛乱至此结束。
安史之乱历时8年,使黄河流域地区人民蒙受了巨大灾难,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此后,唐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