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瑟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瑟伦1033—1109Anselmus欧洲经院哲学家、神学家,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之一。曾任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有“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之称。宣扬教权至上,宣称对于上帝“不是理解而后信仰,而是信仰而后理解”。认为真实存在的是“共相”,个别事物是虚假的。提出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主要著作有《证道篇》、《独白篇》、《上帝为何化身为人》等。参见“宗教”中的“安瑟伦”。 安瑟伦1033—1109意大利人。1060年到诺曼底的贝克修道院作僧侣,1093年升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奥古斯丁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经院哲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第二个奥古斯丁”、“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主要著作有《独白》、《论道》、《上帝为什么化身为人》等。他以信仰主义神学理论为基础,继承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伦理观并加以神学化,提出了“救赎论”伦理观。认为人是神造万物中最高的,上帝赋予人以自由意志,以便人能按上帝意旨办事而享有永生欢乐。但因人类始祖误用自由意志而犯了罪,被上帝驱出天国,堕落尘世遭受苦难。人世代受苦是一种赎罪途径,只有赎清罪孽时,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而重返天堂,再享永生幸福。人只有作恶的自由和受苦赎罪的自由,而没有获救的自由,因为“人因罪从上帝夺走的是他所不能偿还的”(《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家文选》,1962年香港版,第255页)。人虽不能自救,但可赖上帝拯救,因为上帝是最仁慈、最公正的,一旦人自愿地受苦而赎清罪债时,就拯救他升入天堂。因此人不应消极等待,而应积极地虔诚内修、自觉苦炼,争取早日得救。安瑟伦的救赎论伦理观,虽然包含有某种重视自我修炼的因素,在理论形态上也比奥古斯丁的预定论要精细一些,但其露骨的神秘主义、禁欲主义和宿命论等消极因素,起着麻痹群众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所以成为正统的神学伦理思想。 安瑟伦1033—1109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实在论最早的重要代表。生于意大利,后任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属于天主教正统派。认为一般共相不仅存在于人心中,而且是客观实在的实体,它先于个别而存在; 由此引出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人心中的上帝观念既然是无比完善的东西的观念,它就不能只存在于个别人心中,其观念本身就包含了其客观存在,认为信仰高于理性: 为理解先要信仰,理解可进一步巩固信仰,无法理解的只有求助于信仰。主要著作有《独白篇》、《证道篇》、《上帝为什么化身为人》等。 安瑟伦1033—1109Anselmus意大利人,极端实在论者。1060年入诺曼底的贝克修道院作僧侣,1078年任该院主持,1093年起任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