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顺地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安顺地戏安顺地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600年前的明初。每年春节前后,游人们常在安顺公路两侧村寨与阳坝,看到演员们头戴面具,脸蒙青纱,背扎靠旗,在高亢的唱腔和锣鼓声中挥动兵器格斗厮杀。这种古老而质朴的文娱活动,就是闻名遐迩、被称作戏剧“活化石”的安顺地戏。 安顺地戏流行于贵州安顺县一带的农村民间古老戏曲。相传兴起于明初,系朱元璋远征之旅和移民之众所创作。表演地点设于平地,表演面向四方,四周观众可环坐山坡围观,类似古罗马露天剧场,故有地戏之称。表演形式朴实而别具一格,演员以黑纱帕裹蒙头、颈、肩,再带剧中角色面具。面具用丁木或白杨木雕作,着色上漆,几年一换,俗谓洗脸子。其面积较头部略小,脸谱如京、川剧。角色按身份、性格着装,仅为各色布袍不带花饰,只穿鞋不着靴。道具短小,动作粗犷,曲调简单,声韵高拔,且拖腔很长。伴奏止一锣鼓,击音沉重,少有变化。剧目多为历史战争故事,据民间传说写作剧本,有《三国演义》、《说岳传》等,多歌颂忠君爱国的英雄。或为连天演出,或作折子戏单独出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