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太宗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宋太宗939—997即赵光义,赵匡胤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二年又改为炅。父赵弘殷,母杜氏。后周时,赵匡义任供奉官都知。陈桥兵变,拥立太祖有功,任殿前都虞侯、睦州防御使。太祖出征,以其留守京城,任开封府尹中书令。后加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开宝九年 (976)十月太祖卒,即帝位。时年三十八岁。据《宋史·太宗本纪》载: “帝 (即赵匡义) 幼不群,与他儿戏皆畏服。及长,隆准龙颜,望之知为大人,俨如也,性嗜学,……工文业,多艺能。……沉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志。” 即位后,继兄志致力统一大业。太平兴国三年 (978),闽南陈洪进、吴越王钱俶先后献降,南方遂告统一,次年,赵匡义亲征北汉,统一了中原,并乘胜伐辽,欲夺回幽云失地,结果大败于高梁河 (今北京附近),太宗仓皇逃回。太平兴国七年,党项贵族内部争斗,拓跋部首领李继棒投附宋朝,献夏、银、绥、宥四州之地; 其族弟李继迁投奔地斤泽抗宋,夏人之患自此而始。雍熙三年 (986),太宗乘契丹 “主少国疑” 之机,派曹彬、田重进、潘美和杨业率三十万大军分三路伐辽。后因粮草不济,将帅不和,主力曹彬大败于岐沟关,田重进畏退,西路副将杨业战死于陈家谷(今山西朔县南)。从此边将无敢言取幽燕者,宋廷对辽转入消极防御。赵光义在政治上继续加强中央集权,曾大量增加进士科录取名额。分天下为十五路,各路置转运使。又令文臣李昉等纂修《太平御览》、《文苑英华》等类书。在位期间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但土地兼并加剧,赋敛也加重。在位二十七年,有四位皇后,九子、七公主。 宋太宗939—997北宋皇帝(976—974)。名赵炅。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太宗939—997即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原名匡义后改名光义,即位后又改名炅。参与策划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开宝六年 (973)加封晋王。开宝九年 (976) 继皇位,改元太平兴国。太平兴国三年 (978),迫使吴越王钱俶归降,完全统一了南方。四年(979) 亲征灭北汉,继而伐辽,但在高粱河、岐沟关两战中失利。此后便对辽采取守势。在位期间 (976—997)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收节度使所领支郡归朝廷直辖;增加了对官吏科举取士的名额,扩大统治基础,使轻武重文之风愈盛。当时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但对人民的剥削日重,使阶级矛盾更加激化,终于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