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宋太祖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宋太祖927—976

即赵匡胤,北宋王朝的创立者。出生累世官僚之家,父赵弘殷,曾历任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官至左骁骑卫上将军,后又分典禁军。母杜氏。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便任滑州副指挥、开封府马直军使等职。周世宗显德元年(954) 高平战役后,因功拜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其后累有升迁,拜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典掌禁军。恭帝即位时,又兼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进一步掌握了后周的军权。显德七年 (960)一月,赵匡胤在赵普、赵匡义、石守信等人策动下,领兵至陈桥驿 (今河南开封东北),发动兵变,军士将黄袍加在他身上,拥立他为天子。于是回师都城,废恭帝,代周建国,国号宋。时年三十四岁,据《宋史·太祖本纪》 载,赵匡胤容貌雄伟,善骑射; 性孝友节俭,器度豁如,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即位后,迅速平定了后周残余势力李筠、李重进的反抗,初步巩固了皇位。又针对当时割据形势,认为北汉未易图契丹不能攻,制定了 “先南后北” 的统一全国的方略。从乾德元年 (963) 至开宝八年(975) 用各个击破的战略,先后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基本统一了南方。加强北方防御,抵制契丹南下。又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采纳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建隆二年 (961),那以优厚待遇和经济特权为条件,解除了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的兵权,亦所谓 “杯酒释兵权”。接着,分散宰相之权,设置枢密使掌军事、三司使掌财政、参知政事为副相。地方行政亦采取类似措施。严惩贪官,兴修水利,重视生产,薄敛、兴学、慎罚,力图与民休息。然而这种 “守内虚外” 方针和对文臣武将的防范措施,便其因循守旧不肯主事,还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对形成宋朝 “积贫积弱” 的局面有所影响。赵匡胤在位十七年,有三位皇后、四子、六公主。

宋太祖927—976

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自建隆三年(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宋太祖927—976

即赵匡胤。北宋开国皇帝。涿州 (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随世宗柴荣征辽,作战有功,于显德六年(959) 任殿前都点检。同年柴荣死,恭帝即位,他又兼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次年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国号宋,改元建隆。随即以3年时间基本上消灭了后周的反对势力。接着,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进行了统一战争,在派兵驻守北方、抵御辽和北汉的同时,先后消灭了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南方割据诸国,结束了唐中叶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即位的次年就收夺众将领的兵权,在禁军中实行“更戍法”,“内外相维”,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以防将领拥兵作乱。以文官代替武将掌管地方行政,将地方军政实权收归中央。专设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监督地方官吏。为削弱宰相权力,设专掌军事政令的枢密使,又另设副相参知政事,以及专管财政的三司 (户部、度支、盐铁)。为安定社会、发展生产,颁行了《重定刑统》、《建编敕》等统一律令; 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在位17年,基本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不抑兼并等方针,对宋代积贫积弱弊端的产生具有很大影响。

宋太祖927~976

即赵匡胤。北宋王朝建立者,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皇帝。祖籍涿州(今河北涿州)。927年出生于洛阳。其父赵弘殷,先后在后唐、后晋、后周等朝军队中担任武职。赵匡胤自幼练习骑术,学习武艺。后汉乾祐二年(949年),赵匡胤前往邺都(今河北大名),投靠枢密使郭威。后拥立郭威代汉称帝,建立后周,被提升为禁军小首领——东西班行首。显德元年(954年),柴荣继位称帝,是为世宗,命赵匡胤参掌禁军。此后跟随世宗征北汉、后蜀、南唐,屡建功勋,先后擢升殿前都虞侯、定国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等。显德六年(959年),迁升至检校太傅,并担任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周世宗去世后,7岁的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改封赵匡胤为归德军节度使。面对 “主少国疑” 的局面,久蓄大志的赵匡胤于960年正月以北上抵御北汉、契丹的联合进攻为名,率军至开封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 。然后回师都城,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王朝。960年~976年在位,是为宋太祖。
赵匡胤夺得政权后,面对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正确分析形势,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统一全国。963年大军南下,攻入荆南、湖南; 乾德三年(965年)攻入成都,灭掉后蜀; 开宝六年(971年)占领广州,灭南汉; 八年(975年)宋军进入南京,灭南唐。吴越见大势已去,被迫削去国号,投降北宋。
为巩固新生政权,他认真总结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采纳赵普建议,收夺节镇政权、财权、兵权。建隆二年(961年)七月,用 “杯酒释兵权” 的方式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人的军权。开宝二年(969年)十月,又用同样方式夺去了藩镇将领王彦超等的军权。在军队建制上,罢去殿前都点检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等高级军职。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司”(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以资历较浅的军官担任三司将领之职,鼎足而立,互不相隶,均直接听命于皇帝。又将统兵权与发兵权一分为二,由三司统兵,枢密院掌管调兵,还采取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军力)、更戍法(禁军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等措施。从而根本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军事将领飞扬跋扈、把持朝政的局面。在行政体制上,分割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并以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御史台官员和谏官人选则由皇帝亲自选定,宰相不得干预。地方州郡长官,统由文官担任,又设通判与知州共同处理州务,负有监督之责,使其互相牵制。另派官员分掌地方财政、军事,使州郡长官权力大为削弱。赵匡胤还规定,无论中央或地方各级政府官员,均实行差遣之法,官职分离,避免形成一方势力。在科举制度上,扩大科举范围,增加录取名额,确立复试、殿试制度,以防贡举官吏作弊。在经济方面,他积极鼓励发展生产,屡下劝农垦荒植桑之诏,主张兴修水利并疏浚了以开封为中心的南北运河,减轻赋役。在他统治时期,社会经济有了一定恢复发展。上述措施,对加强北宋中央集权、安定社会秩序,无疑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逐渐出现了机构重叠、冗官成堆的弊病,其重文轻武、偏重防内的指导思想,又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宋太祖瘁死,时年50岁,死因不明,成为历史上一桩疑案。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永昌陵。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