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34 宋琬1614—1674清代诗人。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官吏部郎中、浙江按察使等。因于七起义而受牵连,全家入狱,关押三年始免罪放归。后起用为四川按察使,进京述职时吴三桂起兵,因家属在蜀而忧惧成疾,病卒。诗文词兼长,以诗名世,与施闰章、丁澎等人号“燕台七子”,又与施闰章并称为“南施北宋”。其诗多写个人穷愁,风格雄浑激越。著有《安雅堂全集》和《安雅堂未刻稿》、《二乡亭词》等。 宋琬1614—1674Song Wan清代诗人。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今属山东)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曾因仇家告他与农民起义有牵连下狱三年,几乎死于狱中。出狱后,流寓江南,寄往松江泖湖边上。顺治十二年入京觐见,值吴三桂起兵反清,攻破成都,因家属陷于城中,惶恐不安,忧惧成疾,不久去世,终年61岁。 宋琬1614—1674清诗人。字玉叔,号荔裳,莱阳(今属山东)人。顺治进士,曾任浙江按察使。时山东于七起义抗清,族人与其有宿怨者告其与七通,下狱3年。后得释闲居,晚年出任四川按察使。诗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多写个人悲愁失意,凄凉伤感。擅词。文多雄放之笔。有《安雅堂全集》三十卷。 宋琬宋琬(1614—1674 年)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四年(1647 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吏部郎中、陇右道(巩秦阶道)、水平道、绍宁道、浙江按察使、四川按察使等。宋琬出身于世代书香名宦之家。高祖宋黻,明中叶进士,官至浙江副使,父宋应亨,明天启五年(1625 年)状元,官至吏郡郎中。顺治十年(1653 年),出任陇右道兵备佥事,驻节秦州。以减轻赋税、奖励生产的办法开发这片地区。次年 6 月发生大地震。宋琬目睹惨状,忧心如焚。一面向上级求救,一面“出家财,以恤其灾”;并捐献薪俸,重修秦州城垣。他离任后,秦州百姓为他建生祠、刻石留像,以志纪念。宋琬在天水时捐俸摹刻杜甫秦州诗。玉泉观原有杜甫祠,已倾圮,宋琬整修一新。并取杜甫流寓秦州诗,聘请擅长钩摹之技的皋兰张正言、张正心集王羲之的书法,刻石 34 块,“爰建一亭,列石于基壁”。从而成了“二妙轩诗碑”。宋琬天资聪颖, “少负异才”。18 岁“即以辞赋文辞屈其曹偶。任吏部郎中时,与聚集京师的文人施闰章、严沆、张文光、赵宾、丁澎、陈祚明等唱酬,时称“燕台七子”。诗文著作主要有《安雅堂全集》《安雅堂未刻稿》《二乡亭词》传世。修成《秦州志》13 卷,政绩卓著。《清吏稿·文苑》有传。 宋琬1614~1674清代诗人。字玉叔,号荔裳,又号二乡亭主人。山东莱阳人。顺治进士。曾官户部主事、吏部郎中、浙江按察使等。顺治十八年,因事下狱,拘囚三年。康熙十一年,起任四川按察使。翌年病卒。有《安雅堂全集》等。工诗能词,尤以诗名,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又与施闰章、丁澎、张谯明、周茂源、严沆、赵锦帆并称“燕台七子”。其诗多为感伤忧患之作,如《感怀》、《悲落叶》、《九哀歌》等。五言歌行苍凉沉雄,时探杜、韩之奥,七言律诗好作壮语,风格近放翁。散文以诗序、题跋、书启为人所重。另有杂剧《祭皋陶》传世。 宋琬1614—1673明诗人。字玉叔,号荔裳,别署二乡亭人。莱阳人。少有隽才,颇负声誉。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官淅江宁绍台道,有政绩。次年,擢按察使。时登州于七为乱,琬族子因怀宿怨,以闻逆谋告变,缧狱三年。后起为吏曹,与给事中严沆、部郎施闰章等唱和,有“燕台七子”之称。官至四川按察使。病卒于京。琬诗多感时伤事之作,含凄凉激宕之音。王士祯以施闰章相况,号“南施北宋”,又点定其《安雅堂集》为30卷。亦能曲,在狱中时,著《祭皋陶》杂剧一本,传于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