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宗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宗法宗法系古代贵族为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源于原始社会之父系家长制,演变到商朝末年,宗法关系决定了王位之继承。至西周趋于成熟。周天子是天下之共主,即大宗。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为大宗; 天子之庶子为诸侯。也由嫡长子继承,以国名为氏,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其封邑内又是大宗; 诸侯之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也以嫡长子继承,以官职辈分为氏,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从王到士都由嫡长子世袭,称为宗子,掌本族财产、祭祀与管理。大宗在宗族成员中不仅享有统治权,而且还享有政治上的特权。依宗法血缘关系之远近亲疏确定等级之尊卑高低,形成 “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的政治阶梯。宗法既用于同姓贵族,也用于异姓贵族。同姓为兄弟叔伯,异姓为甥舅亲戚。其宗庙以辈分之区别,均用“昭、穆”,如: 文王之子为 “昭”,武王之子为“穆”; 成王之子也为 “昭”,康王之子也为 “穆”,以此强调贵族中之血缘关系和等级。其后漫长封建社会中,仍留宗法制遗存。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